【人物專訪】半世紀的化學路:永保熱忱、跨界發展──專訪牟中原

分享至

●4/27 牟中原老師主講:「瑪里居禮與放射性元素」點此報名

採訪、撰文|葉珊瑀

臺大化學系的牟中原教授浸淫化學領域逾五十年,最早受到物理化學的領域吸引,從而走上化學研究之路。他的求學生涯受瑪里居禮的突破性研究的鼓舞,受其堅毅精神影響。在元素表150紀念週年的CASE系列講座,他將帶來瑪里居禮的故事與放射線元素的探討。

●從基礎科學跨足多領域發展

牟中原教授專精於物理化學、材料化學、奈米醫學,其中合作跨足了材料、物理、醫藥領域,是多方發展的學者。在資訊社會蓬勃發展的二十一世紀,各領域分殊化、走向專精,但是面對問題,多須結合各方知識,因此跨領域成了一大趨勢。在跨領域的過程,各學科的研究者需和承襲不同理論典範的合作者溝通,彼此對話的基本框架懸殊,需要磨合。對此,牟教授認為跨領域成功的關鍵有兩大因素:良好基礎訓練、謙卑同理態度。化學作為一基礎科學,容易「跨出去」,和各種領域結合,實踐應用目的。除了上述的醫藥等領域,目前還有和環境科學、農業、生物科技等學科合作。面對不同領域的殊異性,牟教授特別提醒需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和來自不同學術環境的夥伴學習,才能使跨領域更暢通。

●作為一位終身學習的科學家

學術工作需要長年鑽研,從學士爬升至碩博,在累積豐沛的論文發表與教學實作,於學術圈佔得一席。許多時候精進理論、專研實驗的過程是孤單的,研究者需要對學術懷有熱忱,投入心血,才能積累、精萃出美好的研究果實。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要如何保持研究的熱忱呢?牟教授認為,能支持學者勇敢向前的最大關鍵是多方位的成就感,而這些成就感的來源有三:一、培育優秀人才;二、研究貢獻社會;三、知識醍醐灌頂。在任教臺大所能接觸到的莘莘學子各個蘊含潛力,牟教授在傳承知識的過程中,領會到孕育學術後輩的快樂,學生的成就之於他表示著當年播下的學術種子成長茁壯,在化學領域發揚光大;化學研究是當代社會物質生活的構成要件,例如歷史上化學肥料的誕生餵養了全球幾十億人口,而對牟教授而言,自己在抗癌藥物上的科學成果拯救病人也是鼓舞他繼續鑽研學術的動力;知識的洗禮對於愛好科學的人而言如同醉人的美酒,領悟艱澀學說的過程是心靈上純粹的喜悅,令人沈醉,牟教授愛好化學理論,也從中找到維持研究熱忱的態度。在學術之路累積成就,循著滿足的喜悅向前,在豐盛的結果中,便能維持永遠不老的研究精神持續向前。

●景仰瑪里居禮的科學精神

瑪里居禮席捲化學界的年代,是二十世紀現代科學開端。他深受瑪里居禮自波蘭遠赴巴黎求學那堅苦卓絕的精神鼓舞,感受到她在放射線物質上的研究如何深遠改變整個學界,以及她提攜後進、為科學女性開拓進入空間的創舉。他並未追隨瑪里居禮研究放射線物質,卻習得她的核心精神,滿懷熱忱在物理化學領域奮鬥不懈。

對於瑪里居禮的人名稱謂,牟教授認為它反映的是時代變遷。在二十世紀初,尊稱夫人在歐洲是對於公爵、伯爵的尊敬,當年他求學時代所學習的稱呼是Madam Curie。在性別主流化的當代社會,「夫人」二字給人的意象是將女人歸屬在其丈夫之下,失去獨立性,也因此有改名之聲興起,認為Marie Curie更為尊敬。對教授而言,兩種稱呼都是他所習慣的。

●給未來學子的建議

我適合做學術研究嗎?如果我想從事學術研究,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呢?若你正在思慮這個問題,牟教授想告訴你:第一,你必須鑽研在一個問題上,長期努力,具備堅持、好問的精神;第二,你必須持續進修自學,因為光靠學校習得的知識,無法讓你因應快速變遷的社會。作為一位研究者,在學科專門化的今日宜選定研究方向,持續朝之邁進,鑽研該學科知識,從研究積累出學術的養分,讓自己成為專家。同時,必須懷有謙卑,持續精進、學習,莫自視甚高、過於自滿。學海無涯,應針對尚待釐清的問題不斷追問,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樹立研究方向。在這當中,研究者將會感受到自我啟發的欣喜,以正向的回饋做為鞭策自己的動力,才能在這漫長的學術之路穩步前行。

●元素表150週年,紀念學界傳承,提供後世模範

150年前,門德列夫提出週期表,系統性將元素分類,是現代化學的基石。2019年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對於化學出身的牟教授而言更是感觸良多。週期表的建構歷程,象徵著整個化學界的演進。透過本次活動,牟教授認為這更是讓年輕世代的認識機會,讓學生認識化學如何開始、蓬勃發展。科學對於人類文明影響甚鉅,有好有壞,例如塑膠的出現大大便利日常生活,但海洋中塑膠垃圾卻帶來環境危機;核子研究為人類帶來能源上的突破,但也引發了核武危機。針對核能議題,牟教授認為無論支持或是反對,都應了解相關知識,有自己的見解,從生活中實踐科學精神。

 

●4/27 牟中原老師主講:「瑪里居禮與放射性元素」點此報名

加入好友

(Visited 196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