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第二種定義:產業知識資產提煉與反思的殿堂
撰文|謝宇程
大學之中,該教什麼?學什麼?由誰來教?由誰來學?這些問題,曾經有標準答案,但現在需要多想想。
過往,大學僅僅為了發掘更深的知識而研究知識,把結構化積累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也不為了特定「實用」目標而學習…。無所謂而為,相信真理與知識就有價值,這樣子的虔誠思維在經營大學、讀大學,也沒什麼錯。
但是,另有一些大學,將自己的存在目標另作定義,並且用另一套原則經營。例如,洛杉磯加大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影劇學院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正是因為它座落在世界電影工業首都好萊塢的旁邊,而它幾乎把自己定位為「產業知識資產提煉與反思的殿堂」。
Hogan 是一位台灣年輕人,目前正在洛杉磯電影產業工作,專長是電影美術設計。他在台灣曾就讀影像傳播學系、電影研究所,再前往洛杉磯加大主修電影美術。他親眼看到台美兩邊在電影教育的許多差別,也影響了電影工業的發展。
●大學,作為業界經驗的提煉場所
在台灣讀大學和研究所的時候,Hogan 身旁有極多學術界的資源與師長,在實務經驗方面,卻不易找到學習的對象:「本身能做實事,又能說得出一番所以然的人,在台灣電影教育界已經很少,而在我學習的『電影美術』領域更鳳毛麟角。台灣發展影視也三五十年,也曾經有輝煌、資源充裕的時候。但是我們這個圈子之中,幾乎看不到十幾二十年前的老美術留在業界,他們也沒有在學校教書,沒人知道他們都到哪裡去了。」
Hogan 很清楚,台灣絕大部分的大學,並不是實務界高手容易涉足的地方。因為校園風氣,或是規範上的種種限制,只有做學術理論的人能在大學校園生存。沒有博士學歷要在大學教書,難度類似魚類想在樹上築巢。而那些業界非常有經驗的高手,沒有地方和業界後進分享經驗,也就流落四方,帶著他們的一身功夫消失人間。
但在美國,大學可以和實務界靠得非常近。例如在洛杉磯加大的影視學院,就是各路實務界高手匯聚一堂、傳承經驗的地方。Hogan 說:「有一次上課的時候,老師帶著一個人進來,在我們都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老師告知我們他就是《星艦奇航記》的設計師 — 就這樣出現在我們眼前!老師把他邀請來和我們分享他的想法,創作歷程。整個過程非常低調,不對外宣布,沒有廣招聽眾,在場只有我們一個小班,都是主修電影美術設計的人。」
「在近幾年奧斯卡頒獎前一天,學校專教服裝設計的老師Deborah Nadoolman Landis 還將當屆所有被提名的六位服裝設計師,都邀到學校,同場進行演講對談。」帶給 Hogan 震撼與收獲,讓他至今難以忘懷。
「只要這些業界高手有意願,也可以在學校開較長期、正式的課程。」Hogan 說:「例如《教父》這部片的導演柯波拉,就有在洛杉磯加大開一個實驗劇場工作坊:現場直播拍攝,以運動賽事的鏡頭切換器進行即刻剪接,直接投放到電影院 — 這是他心中『未來的電影形式』。這位 77 歲的資深導演,他就在校園中一邊拍自己的回憶錄,一邊實驗,一邊演練、一邊做電影事業,一邊幫助學子,所有人都受惠。」
「柯波拉導演這樣的人,他到全世界任何大學的電影系開課,應該都會被張開雙臂歡迎。」Hogan 覺得很感慨。反觀台灣,實務界的人要進入學術界服務貢獻,常要面對許多門牆、程序阻礙。
●大學,作為業界革新發展的動力引擎
Hogan 觀察到台灣和美國在電影教育上的另一個差別是,美國大學可能是產業革新、進一步發展的推手。
無論台灣還是美國的電影業界,對於導演、編劇、演員的重視,還是高於「其他技術人員」。但是同樣面對這樣的現象,兩地大學的態度就相當不同。
在台灣讀電影研究所的時候,主修電影美術的 Hogan 發現,編導之外的教育與培養少之又少:「而且,系上教師幾乎都站在主修編導的同學那一邊,認為我們這些學電影技術的人應該儘可能地貢獻專長技術,卻忽略我們學習與發展的需求。」
而且,在學習歷程中養成了專業之間的差別待遇,學生們日後在業界職場上,也難以互相平等對待。而當一個產業中某些人被看輕,或是不認為有發揮的價值,其實那是產業進步的極大阻礙。(請參考前作)
雖然專業角色之間重要性的不平等在美國同樣存在,但是在美國的電影系,卻有教師是在推動反省、革新,力求學生進入業界以後,帶著不同的思維與態度。
Hogan 特別記得,洛杉磯加大服裝設計的老師 Deborah Nadoolman Landis,正是《印第安那.瓊斯》電影的服裝設計負責人,因為服裝設計專業拿到了博士頭銜。她大力倡導,洛杉磯加大畢業的學生,都需要尊重產業中的任何專業,包括服裝設計:「她非常嚴肅地告訴我們,服裝設計師不能只是做衣服的借用、管理,要有對電影的深入理解,因而在服飾的設計選用上有專業的判斷。她也堅持『服裝設計師』這個職稱,不能再叫他們『衣櫃』(wardrobe,在業內帶有輕視意味的稱呼)。」
●大學,可以不拘一格
國內至今仍常爭論,高教是為了研究精深的知識,還是為業界培養好用的人才。其實,如果只是在這兩個選項之間爭論,可能是限縮了想像與可能性。
大學可能是把業界知識與經驗提煉與傳承的地方,也可以是革新與提升業界的殿堂。大學與業界不必是在高牆的兩端,大學可以是在業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