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實驗室】決定集體滅族的種族?
■ 人人生而平等,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
撰文 ∣ 張茵惠
從2004年開始就有一些人在擔心台灣生育率下降太快的問題。在那時台灣的「總生育率」降到了每個育齡婦女平均可能生育1.2人,雖然整體來說人口還是在成長,但負成長可能很快會到來。到了2010年,總生育率還在下降,根據內政部發佈的統計,已經到了1.03人之譜。排名全球第二低,僅略高於德國。
政府為此推出了標語競賽活動,內政部公開徵求「讓大家聽了想小孩」的口號,懸賞一百萬元。許多網友對此嗤之以鼻,覺得這世界上怎麼可能有一種標語讓人聽了就願意「替國家」生小孩。雖然低生育率似乎是邁向高度開發國家必經的道路,不過我們的這條路看起來坡度比別人更陡峭些。但無論如何,社會的變動都有著背後的意義。台灣的出生率和總生育率都下降,究竟果真是出於人民有意識的抉擇,是一種對社會的抗拒,還是另有原因?
是誰不想生
這幾年來不停的有人口學者、經濟學家表示,他們發現台灣總生育下降的真正源頭,來自於女性有偶比例的下降,但好像沒有太多人在意這件事。媒體與政府都著迷於「總生育率」這個指標的數字變化,但很少追問總生育率是怎麼算的。事實上,總生育率是一個帶有時間特性的生育數值的模擬數字,計算方式是以某一年度育齡(15-49 歲)婦女的生育情況,假設它可以代表「一個婦女」的生育歷史,以此計算婦女一生的預期生育數目(駱明慶,2007)。在一個女性的社會生活歷程和相應的生育步調(tempo)有著大幅度變動的社會中,總生育率的計算可能會有誤差。也就是說,當女性的生育年齡基於某些社會因素而明顯往後延遲時,總生育率就會被低估了。
如果更仔細些,把各年齡層的女性拆開來研究,會發現兩件事,首先:不同世代女性生育子女人數的理想值(腦內計畫的數目)的確不一樣,越年輕生得越少,但倒沒有想像中的差那麼多。即使是1978-82 的出生世代,理想子女數也還有1.947 人;打定主意一輩子不生的女性,也沒有太多,不到百分之三。那為何我們去年的總生育率會跌破1.2呢?答案在上一段一開始就提到了:影響總生育率數字的那群二十到二十九歲年輕人,「她們還沒結婚」。
台灣的未婚生子比例跟其他國家比起來不算高,大部分的新生兒還是在婚姻關係中誕生。內政部資料顯示,目前台灣男性第一次結婚的年齡是33.9歲,女性則是30.3歲,比起30年前全都延遲了7歲左右。那為什麼女性比以前晚結婚呢?有個比較具體的理由是她們受教育的時間延長了,而受完高等教育之後能做的工作也相對比較吸引她們。
是誰結不了婚
如上所述,20-29歲女性生育率下降是總生育率下降的主因,而20-29歲女性生育率的變動目前似乎跟「有偶率」是正相關,也就是說,20多歲女性「不生」的原因可能來自於「還沒生」,而不是「不想生」;一旦她們順利結婚,通常不會成為頂客族。我們可能不是完全出自於自由意志(不想生)或者經濟理由(養不起)而「集體絕育」。
按照邏輯而言,如果這些女性過了30歲終於受完高等教育,「也許」會結婚,「也許」會開始當媽媽。但這一切還很難說,有另外一個研究看壞這群女性的結婚可能。儘管多數台灣人會在40 歲前後結婚,但是比對不同教育程度的未婚人口,擁有高等教育的女性比相同教育程度的男性更容易處於未婚狀態。這個現象在30 至40 歲之間更加明顯,當高教育程度男性在35歲之後陸續完婚,卻還有相當數量的高教育女性仍然未婚。現在處於15到24歲的女性,未來有更大的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但她們是否能找到婚配的對象是可疑的。
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呢?大家千萬不要認為台灣女性很叛逆,沒這回事。某項中研院的調查發現,台灣人仍然崇拜婚姻的價值。被問到「你是否認為不好的婚姻比沒有結婚好?」無論已婚跟未婚都有近半數的人回答「是」,女性回答是的比例甚至比男性高一點。
有些事情變了,有些沒變
怎麼回事?又想結婚又不結婚這是為什麼?對照另一個研究結果可以發現,結婚對於高教育女性和低教育男性都很困難。在低教育的未婚人口,男性處於相當不利的婚配地位,尤其是在40 歲前後、具國小教育程度的男性當中,仍有約三分之一的人從未結過婚。至於較低教育程度的女性,多數會在30 多歲進入婚姻狀態,她們未婚的比例明顯低於高教育程度的女性。(陳玉華,2007)
換言之,我們雖然已經進入高度開發國家,但內心裡面可能還有一個穿古代衣服的小小人,大叫說:「女生怎麼可以跟學歷能力不如自己的男生結婚!」這樣的趨勢伴隨著台灣教育環境變遷,大學教育異常普及,產生了「共伴效應」。在可見的未來,仍將持續影響我們的人口結構。關於生育率另外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在於,現在好像還是沒什麼人調查台灣男性是怎麼想的,但生或不生真的決定在女人身上嗎?如果是的話,為何已婚的女性中止懷孕「需要配偶同意」呢?
?
看了這麼多相關的研究,最後還是要回來討論,如果有朝一日台灣人口真的負成長了,究竟會怎麼樣?我們要那麼多的新生兒「做什麼」?在現今的經濟體制下,人多是否真能勢眾?直觀而言,直到目前台灣都還是地球上人口相對稠密的地方,人少一點本身可能並不是什麼壞事。另外就是我們需要更多新生兒進入勞動市場的理由究竟是什麼?如果在量減少的時候,質可以有所提升,產業的結構能夠跟著改變成為高度知識密集,低勞力密集的取向,人口的減少是否就不會是災難?
另一個被關注的的大概就是扶養比降低的問題,但這難道是社會保險制度上不能改變的嗎?由年輕人養老年人這是社會制度設計的瑕疵,而非我們唯一的選項。人口老化是高度發展國家無法避免的情況,只是來得早或來得晚的問題。當我們已經想到這件事,就是可以改變的時候。目前各項社會保險的財務設計,還是著眼於讓年輕的工作人口扶養老年人口,本身並沒有考慮到年輕人來源不足的可能,也並不公平(因為現在被養的人過去可能沒有付過一分錢進這個保險系統裡)。如果制度的設計者有遠見,及早讓公、勞保等社會保險的財務設計和扶養比脫勾,我們才能擁有一個「充分準備」的未來。
?(作者為CASE瘋狂實驗室專欄作家)?
延伸閱讀:台灣總生育率下降的表象與實際(《研究台灣》第三期)、台灣近年婚姻趨勢對生育率的影響(陳玉華,2007)、不生、不婚又怎樣(藍佩嘉,天下,2010)
總生育率的數學問題可以簡化成這樣的圖:
(感謝孟哲提供)
相對於現在計算出來的總生育率
我們也許可以提出另一個數據叫做 "個人生育率"
而我認為駱教授似乎是把總生育率解讀成 "個人生育率"
會被低估的,是個人預期生育率
1. 個人生育率應該是什麼樣的數據? 生育步調對他的影響如何?
一個婦女到統計時間點為止,在育齡(15-49)的 "實際"
(而非預期) 累計生育數,是一種特定時間點 累計存量 的概念
分子: 育齡期間累計生育數目
分母: 該時間點每一個婦女
生育步調提早或延遲會造成個人生育率的誤差
因為你統計的時候他可能 計畫要生 但是 還沒生
2. 總生育率應該是什麼樣的數據? 生育步調對他的影響如何?
一段固定期間內(一年),全國婦女的 "當年度" 生育數目總合
育齡內婦女(15-49)的新生兒總數加總
是一種特定 期間內 當期流量 的概念
15~24婦女生育數 0.4 0.3 0.3
25~34婦女生育數 0.6 0.6 0.5
35~49婦女生育數 0.2 0.3 0.4
分子: 當年新生兒總數
分母: 該年度內各分組婦女總數
生育步調提早或延遲不會造成總生育率的誤差
因為小孩子已經生了,差別在於媽媽幾歲被分類到哪一組
另一方面,新生兒除了提供未來的勞動力,在他們成年之前,也會提供相當程度的內需(奶粉尿布教科書等等)
我有個想法,也許過去台灣的曾經擁有的快速經濟成長
大量源源不絕的新生兒佔了相當比例的貢獻
而20世紀末生育率的下滑,同時在生產面和需求面間接影響了
21世紀初台灣的經濟發展動能,以鄰國日本的情形來講
老年人擁有大筆資產卻缺乏消費慾望導致內需停滯不前,也是時常被提到的課題,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對於未來發展的絕望感,是否無形中也受到生育率的影響?
有些事情變了,有些沒變
我曾提過一個想法,現在的工商社會晚婚及晚生育的理由之一應當是供養家庭太辛苦了。
人類發展出農業之前(約一萬年前),狩獵採集是謀生的手段,聚落人數可能是從十數人到數十人,數百人的聚落應屬大者。要靠打獵為生,飢數餐飽一頓的機會多,採集才是主要的穩定生活來源。換句話說,如果打獵的多為男人,就和今天一樣,許多是薪水還沒拿回家已經用完了。幼兒的生、育、養可能多仗婦女親友社群的合作。
換句話說,一男一女一面工作、一面養家不是長期演化的產物,而是短期文化變遷造成的結果。我相信今天台灣穩定的生養家庭仍有高比例是由長輩或親友幫忙照顧子女。我看過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對生、養、育、教子女的態度和方法都是不甚高明的。這不是只說別人,我對自己子女的養成教育也是經常不知所措、不得其法的。
投資長期的教育對個人可能有利,對社會的集體影響是否有利還有待觀察。就像社會老年化,大家都長壽,還不知沒人供養的日子是否都好過呢。
我基於個人的因素其實滿關心女性的生涯規劃的問題,前幾天跟另一位念經濟的朋友討論,他說倒是不用太擔心生育延遲的問題。「因為要是生育年齡延到30歲以後,就醫療技術來說真的會出問題,大家吃了虧,自然開始會把時間往前挪。」
「因此,與經濟學者相較,社會學家可能還比較關心何時生小孩的問題,因為15歲的青少年生小孩,跟35歲受過良好教育有好工作的夫婦生小孩,就統計數字來說都是『一個小孩』,但在社會意義上跟生養歷程上卻大大不同。他們應該寧可大家想好了,準備好了再生。」
簡單來說,政府之所以很焦慮,可能不是真的在替民眾的福祉著想,而是對眼下的稅制跟保險制度束手無策。
事實證明漸增比例的女士寧可先選擇自立,且享受獨立生活,這是人文趨勢。也許有些人上了年紀會後悔,但是更多的會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至於年輕人聽別人吃虧的勸告而提早結婚,我想不是很容易。你看過多少年輕人聽年長的建議?
不過我也不擔心這個問題,演化的方向本來就是無法預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