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能根據你願意付出的勞力多寡推論出你的偏好
■新研究顯示,10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根據他人願意付出的勞力多寡來推論他人的喜好。
撰文|林雯菁
很多時候,即使在沒有使用語言的情況下,我們也有辦法從他人的行為理解人們的偏好。比方說,院子裡有一棵柿子樹和一棵蘋果樹,兩棵樹都結滿了成熟的果實。柿子樹長得高大,想吃柿子得架梯子或爬樹才摘得到。而蘋果樹相對低矮,想吃蘋果只要站在地上伸手便可摘到。這時如果有個人費力地爬上高大的柿子樹摘柿子吃,卻沒有選擇摘蘋果吃,那我們大概可以推論這個人比較喜歡吃柿子而不是蘋果。為什麼?因為在這個例子裡摘柿子比摘蘋果費力,一個人會願意花費比較多力氣去完成某個目標,一定是因為這個目標比較吸引他、對他而言價值比較高吧!不過這樣的推論能力可不是只有大人才會,一項新研究發現,10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具備這項能力了喔!
首先,過去研究已經發現嬰兒至少在五、六個月大時就能夠記住他人的選擇,並以此為根據預測他人之後的選擇。同時,12個月大的嬰兒就知道如果一個人總是選擇A物而不是B物,表示這個人比較喜歡A物。另一方面,以前的研究也告訴我們12個月大的嬰兒就能夠理解做出不同的動作需要花費不同程度的力氣。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如果一個人在兩個選項中選擇一個比較費力的選項,那嬰兒是否能夠以此推論出這個人的偏好。
在這個發表於期刊《科學》的新研究中,研究者以十個月大的嬰兒為實驗對象進行了三個實驗,而實驗進行的方式是讓嬰兒坐著看動畫。動畫影片中的主角是小紅球與它的兩個朋友──藍方塊和黃三角。影片中,為了和藍方塊在一起,小紅球跳過了兩者之間的矮牆。但當小紅球和藍方塊之間隔著一道高牆時,小紅球便拒絕跳過去找藍方塊。但若牆的那頭是黃三角,即使面對高牆,小紅球還是跳了過去。只不過當這道牆變成一道超級高的牆時,小紅球也放棄跳過去找黃三角。在嬰兒看完這段影片之後,他們又看了另一段影片。第二段影片之中,小紅球、藍方塊和黃三角同時出現在畫面上。小紅球位於畫面的正中央,其餘兩者則分別位於畫面的左、右兩側,三者之間毫無阻礙。影片中,小紅球有時選擇藍方塊(也就是移動到藍方塊旁邊),有時選擇黃三角。
從第一段影片我們可以推測,相較於藍方塊,小紅球應該比較喜歡黃三角。因為小紅球願意跳過高牆去找黃三角,卻不願意跳過同樣高的牆去找藍方塊。因此,我們可以預測在第二段影片中,當藍方塊和黃三角都在畫面上時,小紅球應該會跑去找黃三角,而不是藍方塊。事實上,小嬰兒們也是這樣想的。因為當他們看到小紅球跑去找藍方塊而不是黃三角時,小嬰兒們都驚呆地盯著畫面看比較久!
另外兩個實驗使用同樣的實驗方法,只是稍微更改了動畫的內容。其中一個是小紅球必須爬上不同陡峭程度的斜坡,另一個是小紅球必須跳過不同距離的山谷才能和黃三角或藍方塊會合。不論是哪一個實驗都得到相同的結果──小嬰兒能夠知道小紅球比較喜歡黃三角,也預期小紅球會選擇黃三角而非藍方塊。
這三個實驗顯示,十個月大的嬰兒已經知道跳得高比跳得低費力、爬陡坡比爬緩坡費力、跳得遠比跳得近費力。而且他們已經有辦法把費力程度(cost)和報酬大小(reward)連結在一起,並藉此推論出他人願意花比較多的力氣去取得的選項應是他人所偏好的,而且能依此預測他人在之後會做出什麼樣的抉擇。
研究者也試著找出什麼樣的計算模型(computational model)最能解釋這個實驗和其他實驗的結果。他們發現只考慮報酬(reward)大小或費力(cost)程度其中之一,或只納入兩者差值的模型,對於實驗數據的解釋效力都不如同時包含報酬大小與費力程度這兩個變項的模型。這表示嬰兒在觀察他人執行動作時,會推論做每個動作耗費了多少力、執行每個動作所得到的報酬大小各是多少。
根據這個新研究和以往所累積的研究可以得知,雖然十個月大的嬰兒尚未發展出行走或說話的能力,但是透過大量的觀察以及自身和世界互動所累積的經驗,他們對於物理世界已具備一定程度的了解,也已經有能力推論他人簡單的心理歷程。
參考文獻:Liu, S., Ullman, T. D., Tenenbaum, J. B., & Spelke, E. S. (2017). Ten-month-old infants infer the value of goals from the costs of actions. Science, 358(6366), 1038–1041. doi:10.1126/science.aag2132
--
作者:英國倫敦學院大學(UCL)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研究人類行為的腦神經機制。喜歡在《Wen-Jing的科學文獻報告》上與大家分享地球上最新的科學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