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笑談天文,科學與美的邂逅——訪陳文屏老師

分享至

●12/16 陳文屏老師主講:「乒乒乓乓的宇宙──談天體撞擊的危機」點此報名

採訪、撰文|謝季恆

對許多人而言,夜空或許是闃黑而沉寂得,偶有的幾個星點並不足以驅散那些枯燥無趣,然而,在陳文屏老師以及天文學家們的眼中,夜空是有趣而熱鬧紛陳的,在那漆黑的外下隱藏著眾多等著被發掘,五顏六色的繽紛故事。

●因何而得「緣」

陳文屏老師生於屏東縣眷村,畢業自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後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研讀天文學,獲博士學位,現回母校中央大學任職物理系與天文研究所教授及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主要為觀測天文學和恆星的形成。當問及是什麼原因讓陳老師就此和天文結下不解之緣時?陳老師笑道,他小時候住在屏東的鄉下,父親是空軍,因此無論是白天、黑夜都有很多機會可以抬頭看天空,白天看的是飛機,晚上看的自然是星星。這種緣分也不知道該如何解釋,或許是老師自己時常看天空的緣故,看著看著自然對那種神秘產生了興趣,或是經常到市區圖書館借閱天文相關的書籍,被書中描述的世界所吸引,也有可能兩者兼具。總之,在陳老師就讀高中時,班上同學早已知道他將來一定是想唸天文。當時,臺灣尚未設立天文學系,與天文最為相關的便是物理,因此當年陳老師冒了大險,大學聯考能填100多個志願卻只填了8個,清一色的物理系,要是考不上物理系老師就沒有大學可以唸,非物理(天文)不讀。

●做自己愛做的事

老師表示,一開始考到中央大學的物理系時,因為並不是第一志願而有些難過。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老師的就讀期間,中央大學開始發展天文,請來研究天文的學者並蓋起了天文臺。在環境的薰陶下,老師加入天文社,擔任社長,更舉辦相關的活動和演講,讓老師更加篤定要走天文這條路。在國外唸書的時候,老師知道自己將來要回臺灣服務,將所知所學加以應用並傳播給學生,要給台灣的天文界帶來新的技術和知識。雖然研究所時多方接觸不同的研究領域,比同儕要多花了點時間,但回顧來看,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一切給老師構成一個更完善的視界。學成歸國,老師教天文、研究天文,每天早上起床都很高興,因為做著自己愛做的事,上班有了另一層涵義,去發掘、解釋宇宙的秩序,使日子過得豐富而快意、充實。

●星星的婦產科醫師

人類在剛出生時,呱呱墜地,家人圍繞歡欣鼓舞;死亡時則以壽終正寢、平靜離世為上乘。恆星則正好相反,悄無聲息地自暗星雲中誕生,瀕臨死亡時才大放異彩,將一生核融合所製造的複雜元素伴隨著星體爆炸撒回宇宙之中。陳老師戲稱自己就像是星星的婦產科醫師,用紅外線望遠鏡紀錄下這群因為在重重塵霧中誕生而不起眼,不引人注意的「星星嬰兒」們,將他們誕生瞬間所放出的高熱紀錄下來,隔著星際間遙遠的距離,共享著恆星新生的喜悅。

●應用的科學

宇宙如此浩瀚,天文學家很少有機會能取得實體的樣本觀察,因此,最常被使用的方法就是遙測。利用望遠鏡在星際的這一端捕捉天體發出的電磁波並加以分析,用物理原理去解釋天體的運作,用化學方法分析它們的組成,並用數學公式來演算它們運行的規律。很多時候,天文研究的主角都太過極端,要不溫度極熱、極冷,要不密度及其稀薄,如太空雲氣;要不物質壓縮得極其緻密,如白矮星,都是一般地球上的實驗室所難以複製的,所以,除了物理化學和數學,資訊工程也時常被引入天文的世界。陳老師表示,每一位進入他實驗室的學生首要第一件事,除了選定研究主題就是學會至少一項程式語言。利用電腦程式建立模型,不僅可以模擬出這些極端的環境還能用來推算、預測未來將發生的景象。由此我們可知,天文,是一門應用的學科,「應用科學」指的並不是說它能應用在日常中,和生活結合,而是指它應用著其他的科學來講述自己的故事。

●還未到盡頭

上個世紀末,我們認為科學(包含天文)的研究已接近尾聲,核心的問題大都已得到解決,只剩下的一些細節等待補足。然而,歷史屢次證明自己的錯誤,每一次新的發現都替該領域打開一扇嶄新的窗。在陳文屏老師的眼中,自然不分學科,一切都是人類定義,用來闡釋自然運作道理的語言。「我們不懂它,天地照樣運行。」陳老師身為天文學家,在探索宇宙天體運行的秩序之餘,以天文磅礡的大美做為鑰匙,引領大眾進入科普的世界。雖然就目前而言,天文依舊不是一門顯學,但無可否認的,它,是一門震撼的科學。

●12/16 陳文屏老師主講:「乒乒乓乓的宇宙──談天體撞擊的危機」點此報名

 

加入好友

(Visited 116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