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記得你是誰——訪葉永烜老師
●11/25 葉永烜老師主講:「揭發外太陽系的黑社會」點此報名!
採訪、撰文|楊于葳
在哈佛的商學院最後一堂課裡,沒有個案研究的談論聲,也沒有學生爭先恐後的表達個人意見,這個現象由來已久,只有授課教師站在台前,對教室內世界級的菁英學子訴說一段超越文憑的人生故事。每位老師分享的故事及談話內容無一雷同,差異之大不亞於敘事者本人的個性,有的故事能讓你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有的故事觀點可能無法讓你苟同,但無論內容是什麼,這些故事很有可能在你未來面臨人生重大的抉擇時,成為選擇的參考依據或是重要指引,本心初釀忠於原味,無論最終的選擇或是未來走向何方,秉持以真誠為核心的價值理念:記得你是誰,無異於哈佛大學的最後一堂課,讓我們也跟隨著葉老師的腳步,漫漫追憶。
●舒適安逸、缺乏危機感,才是最大的危機!
在老師的祖父、父親那一輩,20歲的年輕人就必須扛著武器上戰場,一路打到40歲、50歲才停止,老師生長於戰後年代,當時社會正在處於平復慘烈戰爭的時期,自懂事以來從長輩們交談中聽見的,不外乎是戰爭的經歷或者是過去物質匱乏的困苦。學生時期的老師在國外求學,學校的老師耳提面命告誡學生要有危機感,於是學子們也都埋首苦讀、奮發向上,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都認為難能可貴,盡全力的去探索學習。在德國從事學術工作時,研究所的同事多比老師年長5到10歲,而這些同事的成長經歷可能與老師相似又或者更甚,因為他們可能也經歷過戰爭的苦難,害怕無所事事的生活,只要一有事情就積極爭取去做。事過境遷,現在不如過往,因為沒有危機感以至於不會讓人產生改善現況的積極感,生活在舒適安逸、安全自在、缺乏危機感的現況是老師最擔憂的部分。
●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我們常常在資訊量不足或者不明確的情形中,要做出重大且關鍵的決定,把握住現有的機會有所突破,實在是需要一點運氣和勇氣,但是誠實的面對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權力仍然握在個人手中。老師認為生命的意義可以從生命(life)的英文字母拆解,分成四個字詞解讀,分別是傳承(legacy)、身份(identity)、未來(future)、教育(education)。以身份為例,「若不把歷史學好,在講求身份的認同或者是追求身分時會有疑惑」,老師以哈佛大學的文科課程舉例,歷史教授多以「國家、文化之間的衝突」為題,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就是每個人的一天都是24小時,要善用時間、擴大教育的視野,四者兼得均衡發展生命才得以健全。
在工作與生活間取得平衡一直都是多數人們在追求的理想目標,進入老師的研究室中,映入眼簾的是上面寫滿數學公式的大型落地黑板,以及一幅又一幅讓人讚嘆的個人畫作,由此可見老師的生活並非只有學術工作,閒暇時老師也會到書店看書、在家中作畫,享受生活的平靜美好。
●不管身處在人生的何種階段,記得你是誰!
戴西.魏德蔓曾提到:「人要高瞻遠矚,應當走出生活裡的山谷與陰影,進入一望無際的高原,讓靈魂遨翔,讓風吹拂頭髮,讓內心充滿偉大的夢想,讓生命、生活和蛻變的熱情恣意奔放」,在該奮鬥的年齡不要選擇安逸,在該把握的時機不要選擇放棄。學術研究如同農夫引水灌溉一般,每到一定的時間就必須對作物施以肥料、灌溉、除草、收割後,重新的播種、插秧再到收割,過程中不僅漫長且路途遙遠艱辛,但是會不斷接觸新事物與創造新知。
創新有大有小,一個好的創新能夠滿足人的好奇心,透過不斷的嘗試摸索,進而拼湊出完整而真實的自我面貌,老師強調如何選擇自己的道路是需要審慎思考的,思考後要如何付諸行動才是最重要的,勉勵同學在校時應於課堂上專注於學習、把握時間,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試著擺脫過往的安逸感,找出生命的核心價值,提升個人企圖心;試著改寫自己對成功的定義,在人生的道路上,兩點之間,直線不見得是最好的路;試著成為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橋樑,與人交往並且加深羈絆,縱使身處在校園中,或者身處職場,在每個階段中都能找到學習典範,擁有一群同心同願的好友,多方面的涉獵,多方面的嘗試,不管身處在人生的何種階段,始終告誡自己:記得你是誰!
●11/25 葉永烜老師主講:「揭發外太陽系的黑社會」點此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