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論壇】評《正負2度C》:誰來為暖化負責?

分享至

■ 在面對的問題超出個人能力所及太多之時,人們或許樂於把期待放到更上一層的組識、團體、乃至政府身上,忘掉這些組織也是由「人」組成的。單純出於道德理想而把希望寄託在政府身上,並非解決問題之道,更沒有理由期待一人一信寄到總統府去之後事情就會自動變好。環保,從來就不只是環境保護而已,它必然也有政治、經濟、甚至是意識形態的面向。

??

『紀錄片』《正負2度C》的公開播送廣告

?

撰文 ∣ 張孟哲

  本片《±2℃》是由孫大偉與陳文茜監製的紀錄片。相較於其他同類型的影片,它希望把焦點置於臺灣在氣候變遷之下可能會面對的危機。它將科學的觀測成果濃縮成簡單的幾個字:±2°C,並認定它是不可回頭的最後折返點,一旦跨越將造成人類生存的浩劫。影片中將暖化問題視為是「地球對於人類的反撲」,並且特別著重在我們所居住的臺灣,在氣候變遷下可能受到的災害侵襲,希望藉此引起大眾的關切。

  也許這部影片在處理暖化的科學證據時無法面面俱到,或是在媒體公關的操作上作出了過份的渲染,然而它的特別之處就如同我們都曾體會過的,當臺灣的名字上了國際版面時,那一種莫名的心動。這並不代表它無可非議,但至少它提供了我們一個可以切身思考的情境,讓全球暖化議題不再只是「沒有親眼見過的冰山要融了,好可怕」的空想圖像。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把這部影片所呈現出來的環保圖像視為是一種普遍的代表,並藉此去思考這個議題: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環保?它又會將我們帶向何處?

  在臺灣隨處可見的環保文宣中,常會見到一些像是提倡素食、少飲用高碳足跡的罐裝水之類的提議,希望能減緩暖化。但是在出生率的問題上,卻又認為出生率的下降對國家競爭力不利,於是得獎勵生育。這之間產生了矛盾:減少人口的成長,不就是降低資源消耗與汙染最直接的方式嗎?從這之中我們可以發現,在人口增長與環保議題之間,必然伴隨了其他相異的預設需求。而對這些需求的差異,造成了各國即使明知氣候變遷的潛在影響,卻仍然無法達成共識的原因。可以用一個問題來表達這種差異:「為什麼我『應該』在意北極熊的死活?」

窮山惡水與冰山崩解:墮落天堂的隱喻

|C|L?  這個問題隱含了某種價值上的判斷。環保訴求通常連帶伴隨著道德訴求,它的目標並非全然是物質上的。流浪動物的處置是一個相似的現實問題。出於「尊重生命」的要求,全面撲滅的作法被視為是不人道的。放任牠們在都市中流動會產生環境與安全上的疑慮,而要收容又缺乏經費和場地。所以最後普遍實施的方案是:「捕捉、絕育、野放」的TNR三部曲(Trap Neuter Release)。這個方法顯然沒有完全避免掉上述任何一個問題,我們很難認為絕育完全人道的舉動,而釋放之後的動物雖然不會再生育,但直到死亡之前仍然會造成環境汙染,進行這樣的行動也需要金錢與人力成本等等。即使如此,經驗告訴我們問題不可能完美地解決,也必然得付出代價。任何實際可行的方案都是經過不斷妥協、多方利益考量下的結果,而非出自道德的衝動。

  也就是說,即使氣候的變遷和人類未來的生存息息相關,是否就因此給了環保團體的訴求在道德上較高的位置,仍然有待商榷。但這並不是這部影片想處理的目標。可以想像的是,人類在地球上各種環境裡求生存的鬥爭其實從未停過,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某種類型的天災。本片以訴諸情感的方式切入全暖化的議題,像是提出可能的災難地點、提出世界大同的理想,很容易就會引起共鳴。於是影片裡不斷暗示著過去的環境與氣候是好的,而氣候的變遷是壞的、是「地球在生氣」。背景的古典樂、飄過畫面的旁白、和幾米的插畫都在訴說著:我們從一個天堂墮落到了現在惡劣的窮山惡水。

  於是我們開始害怕了。如此一來,我們需要政府出錢給企業發展新科技,需要全球性的合作,由聯合國(那也是各式各樣數據的權威來源)來主導,還有類似哥本哈根會議之類的跨國協商。我們還需要一個有為的大政府來執行拯救地球的重任,對抗自私自利的企業。看完影片之後,我們被鼓勵一人一封寄信給總統,然後期待一場綠色大革命可以由上而下地實施。看完影片之後,這些略顯空泛的想法也許突然找到了更多支持者。

—「只要出問題,C4炸藥都能解決」

  在面對的問題超出個人能力所及太多的時候,這樣針對情感的訴求會讓人覺得,把期待放到其他更上一層的組識、團體,甚或政府,是合理的,彷彿它們不是由人們組成的一樣。那會讓我們暫時忘了曾經經歷過的關於政府效率低落的事,也會讓我們忘了自己應負起的責任。單純出於道德理想就把希望寄託在政府身上,其實並不保證任何事,也沒有理由應該去期待寄信到總統府去之後,事情就會變好。環保,從來就不只是環境保護而已,它必然也有政治、經濟、甚至是意識形態的面向。?

Mythbusters_title_screen
《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s)是一個美國的科普電視節目,在探索頻道播出。此一節目以各種實驗方式驗證都市傳說跟謠言的科學可行性,常常出現爆炸畫面。

  套用《流言終結者》的說法:「只要出問題,C4炸藥都能搞定。」如果單純要讓地球恢復原有的生態,藉此平息衪(套用影片中人格化地球的譬喻)的怒火的話,只要把所有工廠都炸掉、降低地球人口數量就行了。可惜的是,現實是個無比複雜的系統,單一因素的改變會在不同層面上造成影響。比方說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應該讓國際性的組織共同合作並且投入資源,花更多的錢進去。這樣的合作會對國際關係造成什麼樣的改變?比方說如果將企業視為環保的敵人,應該限制其發展來保護資源的話,也應該同時放棄資本主義、採取以國家為主的計畫經濟嗎?

  在此讓我們發揮一下想像力。如同經濟學家海耶克(F. A. Hayek)所說:「通往地獄的路是由善意鋪成的。」當我們以恐懼與道德訴求作為鞭子和葫蘿蔔來推動環保,會不會讓我們朝向一種環境至上的集權主義未來?也許有一天,老大哥會看著你做好垃圾分類。或是像作家馮內果(K. Vonnegut, Jr.)一篇短篇科幻小說的情節,以道德的名義來鼓勵人們自殺,藉此降低人類對自然的破壞規模。這是我們想追求的嗎?如果不是,那麼在這座以環保為名的神殿底下,我們得架上更多的柱子來支撐它才行。

然後,我們還是得面對文化的問題

  在影片最後引用的名人發言,或是伴隨著旁白的配樂(哈雷路亞!),不時出現了宗教性的元素,像是佛教星雲法師、樞機主教單國璽等等。這背後代表了不同宗教之間的分歧,會因為環保議題而消除嗎?還是說,環保議題會變成不同文化衝突與宰制的另一個戰場?莫拉克颱風過後,慈濟在災區進行重建引起的文化爭議就是個實際上演的例子。它說明了在環保與人道關懷之外,仍然有許多需要關切的向度。

  在個人的層級上,為了減少資源的消耗和汙染的增加,應該做好節約,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那麼這種新的生活型態會是什麼樣子?又是什麼理念指導著這些改變呢?許多影評提及了個人和工廠在排碳等級上的差異,但工廠並不是生物,它是隨著人類的發展而活動的。單方面地切割這兩者其實太過於武斷。麵包師傅做麵包給別人吃並非因為他是好人,而是出自他自己的利益。這部影片可能達到有效的影響也或許在此:創造、推動對於環保商品的需求,讓它符合更多人的利益。

  這需要許多人的實際行動參與和價值觀的普及。在這一方面,我個人的意見是:我們無論如何都回不到過去了。任何清教徒式的訴求,認為過去是好的、認為我們該回歸老祖宗充滿智慧的生活方式,都忽略了人類發展至今的巨大成就。面對氣候的變遷,我們擁有比以前的人們更有效率的工具和經驗,也因此擁有更大的機會去克服危機。如果可以抱持著「即使海平面上升,人類仍然不會滅亡」這樣的想法來思考相關議題的話,或許我們就能避免陷入恐慌與自我厭惡的泥沼裡,也可以更加理性地來選擇未來該走的路。

?

(本文作者現為交大電機與控制工程研究所碩士生,業餘科幻文學愛好者)?

?

線上觀看《±2℃》:(在youtube上本片被分為八個部分,請依次點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QbbmqlBiH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RJAprn0Sq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w8S_gLGZd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zByf1sTNJc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I0Dtkw8Aw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22h-v2sz6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aIpyjwjBt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2V8cS4TmwQ

?

責任編輯:MissZoe

(Visited 170 times, 3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7 thoughts on “【時事論壇】評《正負2度C》:誰來為暖化負責?

  • 2010 年 03 月 03 日 at 21:42:06
    Permalink

    我常常說台灣的社會注意標題而過度疏忽過程,造成很多事做完後都船過水無痕,十分可惜。過程是唯一能對事情的參與者提供學習機會的部分,結果再好,通常效益是曇花一現。兢兢業業的過程才可以培養社群文化的價值與格調。

    如果拍《±2℃》的團隊只是用了宣染的傳播手法,倒也無可厚非。如果這個團隊不顧客觀知識的養成與傳播信度的建立,唯恐語不驚人,就算達到了目的,台灣媒體社群文化的價值與格調也是不會長進的。

    Reply
  • 2010 年 03 月 31 日 at 16:52:59
    Permalink

    3/29登出的訪問,主角是蓋亞理論提倡者James Lovelock
    http://www.guardian.co.uk/science/2010/mar/29/james-lovelock-climate-change

    翻譯其中的一段:

    「我不認為我們(人類)演化得夠聰明,得以處理像氣候變遷這樣複雜的問題。」Lovelock在UEA電子郵件事件後首次的深入訪問中這麼說道。「人類的惰性太強了,無法做出真正具有意義的回應。」

    其中一項對有意義回應的阻礙就是「現代民主制度」,他附註道。「就連最好的民主制度都同意當大戰來臨時,可以在那時候擱置民主。我覺得氣候變遷也許會是個如同戰爭一樣嚴峻的事件。也許暫時擱置民主制度是必需的。」

    這幫了我缺少憑據的猜測解了套。原來真的有人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啊。

    Reply
  • 2010 年 03 月 31 日 at 19:44:21
    Permalink

    你可以讀一下高涌泉昨天的文章(http://case.ntu.edu.tw/blog/?p=2496),民主或倫理都不能保證人比蟑螂有更適於生存的條件。好在生存不是唯一的價值指標。

    Reply
  • 2010 年 03 月 31 日 at 19:50:28
    Permalink

    民主是可能放棄的,這個概念這可能就是德國二戰後發展出「戰鬥式民主」(或稱防禦性民主)的原因...
    因為人們一旦同意暫時交出民主,民主本身就有可能消失。(比如納粹以民主選舉方式取得政權)因此為了保障民主永遠保持為遊戲規則的一部份,國家可以阻止反民主的「民主政黨」產生。

    很像文字遊戲吧!但這背後的道理我覺得還挺值得玩味的!

    Reply
  • 2010 年 05 月 13 日 at 15:59:19
    Permalink

    名作家'張曉風'以七十高齡的年紀在媒體前向馬總統下跪,只為全體台北市民的呼吸與清新環境.要求停止開發202兵工廠---那一片幾乎算是台北最後一塊自然生態的綠地!扮演著重要的水質和空氣品質的調節角色!若是失去,台北市民喝的水將添加更大量的氯,呼吸的空氣將減少更多的氧氣,台北盆地的懸浮粒子將無法被過濾,有一天防毒面具會變成'必需品'...
    請大家連署: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10051018450900

    原文引用http://www.wretch.cc/blog/loveus0501/1439875

    Reply
    • 2010 年 05 月 13 日 at 17:41:41
      Permalink

      網路連署請不要重複發佈喔。(我先把留言內的網頁留著,但不要po第二次喔,第二次開始就要刪留言了)

      CASE PRESS板工敬啟

      Reply

發佈回覆給「waiting」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