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鍊金術的前世今生

分享至

■鍊金術是一種科學嗎?這跟你對科學的看法有關。陳竹亭教授在這次講座中,從舉世公認最偉大的鍊金術士故事中,去探討所謂「科學典範」這檔事,並且明確地為我們理出鍊金術與化學的脈絡與差別。

講者|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 陳竹亭教授
撰文|高英哲

對於最有名的鍊金術士,十五世紀的瑞士人帕拉凱爾蘇士 (Paracelsus) 來說,鍊金術是一種知識,而「知識就是經驗」 (knowledge is experience) 。帕拉凱爾蘇士並不是他的本名,而是他認為自己比羅馬時期留下醫學百科大全的偉大醫生凱爾蘇士 (Aulus Cornelius Celsus) 更加偉大,因此自稱為「超.凱爾蘇士」,但更多人覺得他就是個鍊金術士。他從小就跟父親學習鍊金術,大學畢業之後也藉著在歐洲各處行走的機會,蒐集各地民間的鍊金秘密。他並不相信學院派的教育,曾經說過「學院就是一個專門製造驢子的地方」。

真正奠定帕拉凱爾蘇士在鍊金術上的典範地位的,是他反對自希臘時期的蓋倫 (Galen of Pergamon) 傳下來,亞里斯多德學派的的四體液說,而是把醫學跟鍊金術結合起來,首創化學藥理,成為今日醫療化學的基礎。他主張鍊金術真正的目的並非鍊出金銀,而是要鍊出有益人體健康的藥物來;他認為什麼東西都有毒,決定它是毒藥還是解藥的在於劑量,鍊金術就是要找出隱藏在藥物背後的價值與力量。他把化學療法當做醫學的中心,並請要用精準的配方,善用礦物治病的主張,深深影響了後世的醫療化學。

我們客觀地評價帕拉凱爾蘇士這個人的話,他可以算是鍊金國度的天才,但其境界始終登不上科學的殿堂。對於帕拉凱爾蘇士來說,鍊金術的核心基礎是經驗與實務,然而錯誤的理論卻使得鍊金術再怎麼轉,也轉不進科學的大門。鍊金術士對於元素的概念渾沌不清,也無法分辨物理變化跟化學變化的差別;他們又擺脫不了對於鍊出「賢者之石」的執著,狂熱地探索箇中奧祕,因此始終走不出這個由科學、哲學與宗教構成的渾沌迷陣。

近代化學的基礎則是要透過實驗去驗證理論,最後一位偉大的鍊金術士布蘭德 (Hennig Brandt) ,就是透過實驗方法,從尿液中分離出白磷,這是第一個用人工方法產生的元素。之後波以耳 (Robert Boyle) 以簡單有序,容易理解並且可重複進行的程序進行實驗,確立了實驗要有清楚記錄,並可以檢驗結果的科學典範。直到拉瓦節 (Antoine Lavoisier) 以精密的實驗為根據,提出化學反應質量守恆定律,從此鍊金術才真正脫離了千餘年來的虛渺幻境,落實到現代化學的領域。

所以我們回到這個講座最初的那個問題:鍊金術是一種科學嗎?以近代西方科學的三個要素,現象、應用與理論來說,鍊金術士觀察到一些現象,也透過經驗的累積產生了一些應用,但他們並沒有真正經得起驗證的理論。科學理論跟你經驗到的現象,往往是南轅北轍的兩回事,你只有透過不斷的驗證,來確定現象、應用跟理論三者能夠融合無礙——那正是化學家在做的事。

化學家的身體中,總是流著鍊金術士的血液,那是一種傳承。但是要成為一名化學家,你需要的是一種超越帕拉凱爾蘇士的境界,那是再怎麼天資聰穎的他,終其一生也沒有達到的境界。

 

加入好友

(Visited 176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