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籟月刊】哥本哈根會議之後

分享至

■ 哥本哈根高峰會的結果明顯讓全世界感到失望。然而這次的失敗,未嘗不是促進改革的轉機。

HikingArtist.com@flicker

撰文|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 翻譯|吳思薇?

理所當然,哥本哈根高峰會的結果讓全世界都感到強烈失望;不禁讓人懷疑寄託於此的希望是否從一開始就得到正眼相待。畢竟高峰會舉行前,並沒有任何徵兆顯示各國在最基本的議題上——財務援助的模式與金額、國家目標、以及驗證機制——變得比較有共識。因此有人也許會好奇:只靠圍在談判桌旁開會,能否就此克服各國間的歧見。當然,各國政府的領袖都急於證明自己還能勝任世界的「救星」,認為大家可以透過天生智慧與談判技巧在最後關頭達成協議。但這一次,魔法就是沒效。大概是因為實質內容與形式方面的差異的確強烈到令人難以忽略。

而會議最後營造的五國「協定」的戲法對改善氣候變遷問題實在沒有太大幫助,但這五國所制定的文件最後並沒有經過整個大會的正式背書,或許反而是更好的結果。長期來看,比起原本可能達成的模糊結論,哥本哈根會議的失敗對於革新全球治理——甚至是處理氣候變遷的實際進程,或許還要有益得多。

第一,從哥本哈根會議的失敗裡,可以明顯看出全球治理(國際社會透過跨國機構來處理某些國際事務)的時代即將結束。要達到真正的進步,如同馬戲團般吵嚷的大型會議已經不再有用。更多單位參與的多邊協商、區域協定、以及由單一或一群國家所做的初步努力,成為往前邁進的最好方式。全球治理必須要依靠「變異幾何」(根據不同的使命和參與者,組成小型聯盟處理問題)這個原則。像哥本哈根這類的高峰會一旦被當成減輕責任的藉口,現在這種全球治理的形式,會對其佯裝致力的目標造成實際上的傷害。

第二,從哥本哈根會議的失敗裡,可以看出那些「領袖」並非「救星」。自然保育、節省能源措施和永續發展的進展,主要來自私營機構、公民社會和國家政府(當政府被它領導的國家人民推往正確的方向)的創意與奉獻。如此說來,全球治理明顯的成效不彰,其實也能作為加強世界各地公民團體自行組織的推力。

第三,談到處理氣候變遷,我不認為哥本哈根會議的失敗值得如此恐懼。以地方和國家的層面而言,改革動力明顯集中於技術性知識、政治意志與行政措施的快速提升。這個議題不會隨著哥本哈根會議結束而消失,參與改革者反而會重新思考他們面對的挑戰。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全球應付氣候變遷的奮鬥已於新基礎上展開。

原刊載於【人籟論辨月刊】第67期

(Visited 20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One thought on “【人籟月刊】哥本哈根會議之後

  • 2010 年 02 月 07 日 at 12:50:38
    Permalink

    對於利益分歧太嚴重的議題而言,哥本哈根會議的結果,也不算太過意外,畢竟問題的尺度,以及參與協商的國際社群都太龐大。倒是國內何時才能有類此的公民論壇,像是美國牛肉、軍購、ECFA、H1N1、...都能有談論的大平台,才不枉為民主社會。

    Repl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