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進擊的情人:臉書上的「翻牆」與嫉妒

分享至

■你曾經因為伴侶(或舊情人)在臉書上與其他異性打卡,感到心裡不是滋味嗎?你曾有過徹夜翻看某個頁面,一邊覺得口乾舌燥的經驗嗎?

AOT3撰文|海苔熊

「臉書」好像把戀愛中的人,變成「進擊的情人」,我們花好多時間在對方的塗鴉牆上,偷窺(Snooping)他最近跟誰走得近了、說要去洗澡睡覺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甚至留意他最後上線的時間,比對他跟你承諾的話。

聽起來,臉書的存在好像是種錯誤。不過,多倫多密西沙加大學,研究親密關係與嫉妒多年的Amy Muise<註1>回顧了他過去的一些研究指出,臉書其實是一把兩面刃:
1.情侶可以透過上傳照片與tag維繫彼此的關係[參1]。
2.但臉書也可能增加我們的嫉妒,因為你可以看到另一半在臉書上和其他人互動的狀況,包括他與舊情人的互動[參2]。於是,你越滑就會越嫉妒,越嫉妒又會越想滑,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無法下線的戀愛關係
Muise將這樣的人際監控(interpersonal surveillance)伴侶的行為稱作「Creeping」,因為他們總是不斷地在對方的臉書上「爬行」。研究顯示,有60%的大學生會在臉書上追蹤朋友與另一半[參3],另一項研究則發現67%的人會用臉書監控舊情人:看他們和誰打卡、與誰tag在一起、去了哪些地方、最後上線時間是什麼時候等等[參4]。於是,我們活在一個無法下線的時代,而那些過去,也永遠沒有辦法真的變成過去。

Muise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在臉書上監控伴侶[參5],事實上,國內的研究也指出女性在嫉妒的情緒反應上較男性高[參6]。為什麼會這樣呢?一般來說,女性比男性花更多時間在經營臉書的檔案和照片,也更渴望別人在臉書上的認同與按讚[參7]。所以她推測,當兩人關係出現威脅(Threat)的時候,女性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注意對方臉書上的動態和訊息。真的嗎?

你會在他的塗鴉牆停留多久?
研究人員邀請160位大學生來參加她的臉書實驗。她創立了一個虛擬帳號,請受試者登入,並想像他們就是那個人。這個人也有一個「伴侶」(雖然是實驗者捏造的),「伴侶」也有個臉書頁面,塗鴉牆上面記錄者他的生活點滴。參加實驗的人被隨機分派到三個情境

1.  得知「伴侶」和一個不認識的人拍照
2.  得知「伴侶」和彼此的共同朋友拍照
3.  得知「伴侶」和他的表哥弟拍照(或是表姊妹,總之與「伴侶」不同性別)

研究人員跟這些受試者說:「你可以隨意瀏覽『自己』的塗鴉牆,以及好友的塗鴉牆,就像你平常用臉書一樣,看完之後登出就好了。」然後躲起來偷偷記錄他們使用臉書的時間(也就是說,登出帳號之後才停止計時)。結束之前,請他們根據剛剛的角色扮演,回答有關嫉妒的問卷,題目像是「我很怕『伴侶』會被其他人吸引」,或是「我擔心『伴侶』偷偷與其他人交往」等等。

他們發現三個相當有趣的結果:

(1)  女性(平均得分3.76)比男生(平均得分3.17)更容易嫉妒(滿分是7分)。
(2)  在女性方面,如果可疑的對象是共同朋友(情境B)與不認識的人(情境A),嫉妒的感覺會更高。尤其是共同朋友,她們會花更多時間(平均超過三分鐘)去爬對方的塗鴉牆,監控「伴侶」。
(3)  男性的結果也類似,但有點不太一樣。同樣是共同朋友會有最多的嫉妒感,但他們反而會花越少時間去翻他們的臉書塗鴉牆。

嫉妒源於不安全
或許你會說,這只是想像的啊,和真實的情境又不一定一樣!雖然在這個實驗中,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自己能充分地想像並進入實驗的情境,但為求這結果更貼近真實性,Muise還是做了第二個實驗。

這次她採用經驗取樣(Experience Sampling)的方式,請受試者每天花10分鐘記錄他們臉書的使用時間、當天臉書上的訊息是否讓他們有嫉妒的感覺,以及他們花在伴侶臉書頁面上的時間(這項就是你所熟知的伴侶監控,Partner Surveillance)<註2>。

除此之外,研究更進一步的測量受試者的依戀風格。一般來說,依戀風格越焦慮的人,在戀愛中越沒有安全感、怕對方消失、擔心對方有一天會拋棄自己,也有更強的嫉妒感<註3>。果不其然,結果發現不論男女,越焦慮的人都會越嫉妒。只是對女生來說,越焦慮、越嫉妒會有越多監控行為;對男生來說,監控行為與焦慮、嫉妒都無關。這也就是說,妒火中燒的男生,並不會花更多時間去監控另一半。

活在網路的鏡子裡
為什麼女生越嫉妒、越愛看,男生卻沒有這樣的現象呢?Muise引用一篇在研討會的最新研究結果指出,女生和男生在使用臉書上有幾個很不一樣的地方,她們更仰賴臉書[參8]:

(1)   去了解其他人對她們的期待
(2)   去了解她的生活圈發生了什麼事情
(3)   去了解其他人的感覺與想法
(4)   去獲得其他人的支持與評價

那為什麼男生的嫉妒、焦慮,都與監控行為沒有關係呢?我第一個想法是:會不會是當男生看到自己女友跟其他異性打卡的時候,反而越「不敢」去看女友的這個「紅粉知己」?不過這個想法很快就被推翻了,倘若是這樣,越焦慮與嫉妒的男生,會「越少」看對方的臉書,但Muise的結果卻發現,不論這個男生是否善妒,看對方臉書的時間大約都在兩分鐘。

所以另一種可能是:當女性發現自己的關係面臨威脅時(例如發現伴侶和別人一起打卡),她們會仰賴臉書去「搞清楚現在是什麼情形」,收集足夠資料與證據,再思考下一步。但是男性或許並不依靠這種方式來紓解自己的嫉妒,或許有些男性會逃避,眼不見為淨,但也可能有些會直接面質,從Muise的研究與後續的討論中,我們尚無法確定男性會「做什麼」。不過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你的女朋友很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嫉妒,為了避免她像「進擊的女友」一樣不斷翻刷你的塗鴉牆,盡量別和其他女生一起打卡、或標記在同一張照片中。

聽起來好像女性很善妒、很不好,不過在做這樣的推論之前,我想留下一個問題給大家: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嫉妒本身在演化上有它存在的意義與優勢?

延伸閱讀:
【社會心理】「愛的荷爾蒙」也激起猜疑
【人類行為】談一場戀愛平均損失兩個朋友
【社會心理】網路約會真有愛

--
【註解】

<1>她同時也是許多科普心理學網站作家,有興趣的人可以到science of relationshipspsychologytoday瞧瞧。
<2>女生(66.84分鐘)每天平均使用臉書的時間比男生長(40.42分鐘),但平均來說,男女每天監控伴侶的時間,沒有顯著的差別(女生2.75分鐘,男生2.05分鐘)。
<3>實驗者也測量了逃避依戀(attachment avoidance),但和結果都無關。想多了解一點有關依戀風格的描述與研究,可以參考這篇這篇
<4>科學家小傳│這篇文章主要引用的是Amy Muse的研究,如果你對其他研究臉書或嫉妒的科學家有興趣,可以造訪下列網站:
(a)Laura Saslow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b)Shayla Thiel-Ster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Amy Lyndon(East Carolina University, Greenville, North Carolina)
(d)程淑華(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
(e)Michael A. Stefanone(University at Buffalo, Buffalo)(f)

【參考文獻】
1.Saslow, L.R., et al., Can You See How Happy We Are? Facebook Images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013. 4(4): p. 411-418.
2.Muise, A., E. Christofides, and S. Desmarais, More information than you ever wanted: does Facebook bring out the green-eyed monster of jealousy? Cyberpsychol Behav, 2009. 12(4): p. 441-4.
3.Stern, S.R. and T.J. Willis, What are teenagers up to online? , in 20 questions about youth and the mediaS.R. Mazzarella, Editor. 2007, Peter Lang: New York, NY. p. 211-224.
4.Lyndon, A., J. Bonds-Raacke, and A.D. Cratty, College students' Facebook stalking of ex-partners. Cyberpsychol Behav Soc Netw, 2011. 14(12): p. 711-6.
5. Muise, A.M.Y., E. Christofides, and S. Desmarais, “Creeping” or just information seek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rtner monitoring in response to jealousy on Facebook.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4. 21(1): p. 35-50.
6.程淑華, 兩性在嫉妒情緒及引發情境之差異性研究.復興崗學報, 2010.
7.Stefanone, M.A., D. Lackaff, and D. Rosen, 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and social-networking-site behavior. Cyberpsychol Behav Soc Netw, 2011. 14(1-2): p. 41-9.
8. Steeves, V., P. Bailey, and P. Regan. Living in the mirror: Privacy and young people on social networks. in Amsterdam Privacy Conference. 2012. Amsterdam, Netherlands.

作者:海苔熊 科教中心特約寫手,專長領域為兩性關係、親密關係、社會心理學以及正向心理學。
責任編輯:Kerina Huang

(Visited 65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