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技術】重現雷諾瓦畫作鮮活原色

分享至

■雷諾瓦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印象派畫家。日前科學家已鑑定出他的畫作《里歐.克拉皮森夫人》背景的紅色其實不是世人現在所見的鐵鏽色,而是更鮮豔的紅色。

作者|Emma Stoye
編譯|高英哲

Renoir before v2
《里歐克拉皮森夫人》。左邊是現今可見的畫作,右邊則是還原後的樣貌。

隨著時光流逝,名家畫作的染料可能會褪色,不復昔日光彩。不過多虧現代科技所賜,我們有機會一睹名畫當年的色彩。美國西北大學科學家理查.范都奈 (Richard Van Duyne) 利用表面強化拉曼光譜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 ,鑑定出雷諾瓦畫作《里歐.克拉皮森夫人》 (Madame Leon Clapisson) 背景所用的紅色染料,在常年受到光線曝照之下的褪色程度,並且以數位方式加以還原。

這張人像畫繪於 1883 年,時至今日畫中人物的背景顯得暗沈灰撲。不過當芝加哥藝術學院的人著手進行這張畫作的保存工作時,卻發現畫框邊緣留下一條顏色比較鮮活的狹長帶狀紅色,在畫框保護之下沒有褪色。這使得研究團隊得以取得原始畫作的染料樣本。

范都奈說:「要分析畫作裡的無機成分跟組成元素的方法有很多,我們用的是分子解析法,重新繪出這張畫作應有的原色。」傳統的X光螢光掃描法,必須要倚賴畫作中所含的金屬元素訊號,但是對雷諾瓦這張畫作來說並不適用。研究團隊採用的表面強化拉曼光譜技法,可以吸收染料樣本裡細小的金屬奈米粒子,強化拉曼光譜的訊號。這套技法原本是廣泛應用於生醫研究,范都奈花了幾年功夫,才將這套技法轉而運用在研究畫作的有機成分上頭。

結果研究團隊發現背景的紅色是洋紅色,用的有機染料是用胭脂蟲 (Dactylopius coccus) 製成,其蒽醌 (anthroquinone) 分子對光線非常敏感,因此畫作暴露在外的部分,經過常年照射之後,原本鮮艷的紅色就會消褪。研究團隊利用影像軟體,把原畫該有的顏色補了回去。范都奈說這麼做並不是要取代原作,不過把復原的版本跟原作擺在一起,參觀的人便能一目瞭然,掌握到這張畫作給人的感受,隨著歲月流逝有何變化。

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的喬瑞斯.狄克 (Joris Dik) 也如法炮製,對梵谷跟林布蘭的畫作進行分析。「就化學觀點來說,許多藝術作品其實並不如人們以為的那麼穩定,時日一久所產生的變化,可能會跟原作相差甚遠。」狄克認為這樣的分析工作,對於想要瞭解過去畫家所用材料與技法的藝術史學家來說,能夠有相當大的幫助;除此之外,研究染料色素產生的化學變化,也能讓畫廊跟博物館比較清楚地知道,該用什麼樣的存放條件保存畫作。染料廠商更可以根據研究結果,研發製造比較持久,不易褪色的產品,這麼一來當代的畫家就不用面對自己的畫作,一兩百年後可能同樣落得黯淡無光的下場了。

 

延伸閱讀:【尖端科技】名畫是怎麼畫成的?3D 造影告訴你

 

--

研究出處:Raman reveals Renoir’s true colours

譯者:高英哲 科教中心特約寫手,從事科普文章編譯。
責任編輯:Kerina Huang

(Visited 37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