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旁聽】9/11 人文與科學對話工作坊:科學發展與倫理正義

分享至

現代文明發展的省思:人文及社會科學的觀點

第二階段:人文社會學者與科學家的對話工作坊(9/4~10/16每週五下午舉辦)

邀請旁聽對象:對跨領域對話有興趣的高中教師
?
本週議題:科學發展與倫理正義:受試者倫理/社會分配/和平技術

時間:9/11日(週五)下午2點到4點

地點: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300教室(復興南路底,台大側門入口第一棟)

對談者:

人文社會學者—蔡甫昌(台大醫院社會醫學科教授)、戴華(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范建德(清大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科學家—何弘能(台大醫學院副院長)、郭英調(榮民總醫院教學研究部感染科醫師)、蔡志宏(台大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對談題綱:

一、弱勢者基因權益問題:科學在採樣的過程中,為求效率與競爭的科研成果,如何兼顧社會倫理與道德,使得受採樣者能夠充分被告知(informed consent)與被尊重。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宣稱,任何個人的權利之尊重乃先於社會或科學研究目的之前,而避免以科學研究之名侵害人權。

二、共享科研成果:benefit sharing乃在於科學研究過程中能基於尊重受試者或受試族群的權利,而發展出共享科研成果的原則。如何在科研的程序中,能落實此尊重與公平原則,而免於被科學家或營利團體取之用於牟利而引發高度爭議,為目前國際上所重視的發展趨勢。例如對不同族群或原住民基因採樣的程序、名義、共享科研成果的說明,似乎仍然在國內普遍未受到重視,而引發爭議。

三、科學研究的價值承載:科學研究背後如果透過營利單位的資金挹注,會衍生出科研成果商品化的營利壓力,進而使營利目的取代社會價值,而成為社會不平等的推波助瀾的幫手。試問,科學家是否會因為受制於營利單位的主題設定,而在利益衝突下與研究原始動機抵觸,對此有何看法?

科學技術的掌握,如何約束用於和平目的之上:如基因轉殖技術、生物複製技術、一旦被恐怖組織取得,將對於無辜大眾構成很大的傷害。而目前科學技術的發展及運用是建立於經濟發展,也就是資本主義發展典範之下,假若未來面臨資源枯竭的問題,會不會轉而被取之用於資源掠奪戰爭?

活動網站:http://homepage.ntu.edu.tw/~nsc972630/

聯絡人:余宣佑02-33663344;黃鈺婷02-33662801

?

?

(Visited 38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