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知識》偏僻島嶼上的蜥蜴王:科摩多巨蜥

分享至

大蜥蜴群起圍攻體型遠大過自己的獵物,這場景彷彿來自遠古的地球史,卻在偏遠的印尼島嶼上活生生搬演。在哺乳類稱霸世界的今日,昔日活躍的巨蜥如何固守最後一方樂土,穩坐食物鏈頂端的寶座?

嗅覺是巨蜥最靈敏的感覺。據信牠能嗅到十公里外的死屍。

作者│尼克‧ 貝克(Nick Baker)譯者│蔡承志

經歷了漫漫的海上航程,科摩多島給你的第一眼印象可不會讓你失望。視線穿過海上薄霧,赤道天空映襯出山稜鋸齒狀的剪影,令人想起這座火山島上著名的爬行動物口中的牙齒。

無論是這兒的險峻地勢、火爐般的酷熱,乃至於奇異的植物相,這處偏遠前哨的一切事物在在讓你預期,這裡會出現非比尋常的動物。科摩多島就像是現實版的侏羅紀公園,一個恰好適合「龍」棲居的戲劇場景。

科摩多巨蜥又叫作「科摩多龍」(Komodo dragon)。誠如這神話般的稱號,牠激發了許多傳說。此外,即便西方世界得知這種動物的存在已經一世紀之久,關於這物種的自然史卻仍有大半藏在迷霧之中。

這種巨蜥只見於少數幾處地點─印尼島鏈中段的小巽他群島。地球上只有這兒是由蜥蜴主宰生態。不過人們想知道的是:為什麼這現象會發生在這裡?為什麼一般而言體型偏小、內斂怯懦的蜥蜴,竟然有辦法拔得頭籌,成為金字塔頂峰的掠食者?

特大號蜥蜴

科摩多巨蜥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最長可達三米,最重可達165公斤。長久以來,牠總是被教科書拿來當作「島嶼巨型化」(island gigantism)的範例。

一般動物的體型常會受到天敵掠食或食物、棲地競爭等外在條件的限制,但某種動物若脫離了物種豐富而擁擠的生 態系,牠就能擺脫生態桎梏。

在偏遠的島嶼上,隨處可見符合這理論的例子,不論現生或滅絕的都有,其犖犖大者有鴞鸚鵡(Strigops habroptila)、巨人守宮(Rhacodactylus leachianus),還有象鳥、恐鳥、弗洛勒斯巨鼠和加拉巴哥象龜等。

人們原先認為,這就是發生在小巽他群島的情況:小蜥蜴長成了大蜥蜴。畢竟,從許多層面來看這個例子,「巨型化」都解釋得通。假使你是隻大蜥蜴,你最能善用稀少難料的食物資源,有辦法時就大吃一頓,匱乏時就靠小點心度日。

再者,身為冷血的爬行動物,你的代謝和整體「運轉成本」都很低,這表示你不吃東西可以撐得較久。換作是 大小相當的哺乳類掠食動物,牠們在這種荒涼貧瘠的島上絕對熬不過去。

根據這項理論,科摩多巨蜥的祖先在四千萬年前到兩千五百萬年前之間分散到亞洲各處,並占據其他陸地。牠們趁海平面降低時在各島間遷移,最後約在四百萬年前來到小巽他群島。牠們在這兒與世隔絕,並演化出巨大體型。

失落世界的繼承人

2006年,澳洲東部出土了一批某隻巨蜥的化石,它的特徵和現今的科摩多巨蜥幾無二致。這批化石的年代超過四百萬年,推翻了此前的假說。

這化石的主人顯然不是島嶼巨型化的產物。事實上,在牠生存的那個年代,巨型爬蟲類在澳洲的史前動物中可是占有一席之位(當時的動物還包括有史以來咬力最強的凶猛哺乳動物:袋獅)。結果那種怪獸卻因故步步棄守(或許是敗給其他競爭的掠食動物所致),如今牠出沒的範圍只剩這群島,牠在這兒主宰食物鏈。

由此可知,科摩多巨蜥並不是島嶼與世隔絕的巨型化產物,而是遠古失落世界留下的繼承者。

演化淬礪出絕地武器

來自遠古年代的大蜥蜴怎麼在現代求生呢?簡單來說:靠體重來威震八方。單單一條巨蜥就能搏倒像水牛這麼大的獵物,而小巽他群島有很多這樣的獵物。

巨蜥擁有一組看來就很適合執行這項工作的工具:六十顆長得像鯊齒的鋸齒狀牙齒。(巨蜥的牙齒不見得能輕易見到:有些專家認為,這些牙齒外覆有一層薄膜,當牠們吃東西時才會破開。)然而巨蜥的頭顱和雙顎的肌肉組織卻不像能勝任這項工作。和體型相當的灣鱷相比,巨蜥的咬合力只有灣鱷的六分之一─雖然惡毒,但恐怕很難躋身動物界掠食者的咬力榜單上。

科學家一度認為,巨蜥是靠一群朋友稍加出手幫忙來彌補這項缺憾,牠那群(上百萬隻的)朋友是:細菌。除非是微生物,否則待在科摩多巨蜥的口中可不愉快。

牠的森森巨口是培育細菌的理想環境,滋養出多達57種強效細菌,好比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專家過去認為,就算只是被牠們的牙齒稍微劃破,傷口很快就會腐爛成壞疽。不幸的受害者在死前可能還會苟延殘喘數日,不過這對飢餓的巨蜥來講不成問題。牠能以分叉的長舌嚐出空氣中的氣味,嗅出死亡和腐敗所散發的微弱氣息,輕鬆找出最初沒被咬死,許久之後才斷氣的獵物位置。

BBC的《科摩多龍的祕密》(Komodo - Secrets of the Dragon)系列紀實節目曾播映一條巨蜥如何以連串殘暴手法殺戮獵物,這似乎可以支持那項假設。不過科 學家後來發現,巨蜥的唾液之所以致命,並不僅僅是因為細菌。

首先, 研究人員在2009年發現,每條巨蜥口中的細菌種類截然不同,所以牠們啃咬所發揮的作用,背後肯定還有更多內情。接著澳洲墨爾本大學毒液專家布萊恩‧佛萊博士(Bryan Fry)解剖了兩顆巨蜥頭顱,赫然發現牠們的下顎各具一對毒腺。

牠的毒腺含有某種毒物,它的毒性強度相當於世上最要命的陸棲蛇類毒液。佛萊認為,巨蜥掌握了爬蟲類中最為複雜的毒液系統。不像蛇類仰賴迅速出擊來咬傷獵物,巨蜥是用利齒耙進獵物的肉,藉此來傳送毒液。巨蜥毒液能降低血壓,削弱凝血功能,導致失血和休克。

佛萊的研究結果益加鞏固了巨蜥這神祕完美殺手的聲名。他宣稱含有細菌的唾液可能會隨機殺死獵物;若是如此,嚴格來講這就不是一種「適應」現象─牠的毒液才是經過天擇挑選、演化淬鍊而成的武器。

我這輩子見過最驚心動魄的自然景象,就是巨蜥痛下殺手的畫面。受害者被一票嘈雜而敏捷的爬行動物搏倒,體表滿是血液、內臟和唾液混合而成的駭人黏液。這幅景象會讓你從背脊升起一股涼意。當你意識到凶手是體型碩大的冷血爬行動物時,你會更深刻地感受到,地理現象陰錯陽差封存了一幕遠古地球場景,現正活生生在你面前搬演。


作者/尼克‧貝克

自然學家暨電視節目主持人。他表示,此番前往科摩多島一探「龍穴」,是他所經歷過最精彩的野生動物體驗。

譯者/蔡承志 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長期從事科普翻譯。

●本文選自《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第23期(2013年7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任編輯:Nita Hsu

(Visited 715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