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心理】除了笑容,沒有共通的語言

分享至

■運用電腦產生人臉,研究人們對於這些表情的觀感,發現東方人和西方人對於情緒表情的判讀可能會有些差異,特別是負面情緒。

圖片來源:Jack et al./PNAS

編譯│高英哲

      一顰一笑,放諸四海皆準,起碼許多人類學家與演化心理學家都這樣說,他們一百多年來主張所有人類都用同樣的方式表達基本情緒。然而運用電腦產生人臉,研究人們對這些表情的觀感,卻顯示臉部表情的意涵可能並非舉世皆然,文化對於塑造我們解讀與表達情緒的方式,有相當大的影響。

      假設臉部表情傳達的意涵放諸四海皆準,這事是達爾文起的頭。這位名震天下的博物學家,在一八七二年撰寫的《人與動物的情緒表達》 (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一書中,確認了六大基本情緒狀態:快樂、驚訝、恐懼、厭惡、憤怒與難過。他認為如果臉部表情只不過是經由模仿,代代相傳的文化特徵的話,其意涵早就五花八門了,一個笑容對某些人來說是快樂,對其他人則說不定是厭惡。但他拿各種不同臉部表情的照片,與世界各地的研究者通信,並沒有發現這種現象。他的結論是所有現存人類的共同祖先,一定有同樣一套的基本情緒,連同相對應的臉部表情,成為我們遺傳繼承到的一部份。因此一顰一笑是出於生物性,而不是文化的緣故。

      果真如此嗎?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心理學家瑞秋.婕克 (Rachael Jack) 表示,從達爾文那個時代以降所做的臉部表情研究,都有一個根本上的瑕疵:研究者都從達爾文的六大基本情緒出發,而這是西歐科學家研究西歐受測者,率先提出來的。非西方的受測者能夠從那些臉部表情照片中辨識情緒,這個事實被拿來當作情緒舉世皆然假設的佐證,但要是非西方的文化有他們自己一套不同的基本情緒的話怎麼辦?他們的表情也許跟西方人很類似,但裡頭或許有些細微的不同之處,卻沒有人察覺,因為沒有人研究過他們的表情。

      為了測試達爾文的六大情緒類別是否真的放諸四海皆準,婕克等人用電腦程式製造出四千八百種表情的虛擬臉孔。這套程式透過收縮虛擬的臉部肌肉,把嘴角拉上拉下,眼睛拉大拉小之類的。這樣做出來的表情,有一半秀在西方高加索人種的臉上,另一半則秀在東方亞洲人的臉上。

      然後婕克的研究團隊要受測者判斷,這些臉上表現出來的是什麼情緒(如果有的話)。研究者對十五名最近才從東亞移民到英國的人進行測試,而且事前調查過,確定他們跟西方人混在一起的時間短到不行。他們也找了十五名高加索人種的西方人充當控制組。受測者每看到這四千八百張臉其中之一,就從達爾文的六大基本情緒類別裡挑出一個對應,並且從一到五分給一個分數,來表示情緒的強度。如果他們不覺得某一張臉有什麼很清楚的情緒的話,他們可以說「不知道」。倘若達爾文的基本情緒舉世皆然,那麼所有的受測者對同樣一張臉,應該都會選出同樣的情緒與之搭配。

      實驗結果可不是這樣。對西方高加索人種而言,達爾文的六大基本情緒表情,無論是種類還是強度,都相當符合實驗資料。然而東亞來的受測者看這些臉孔的反應卻不一樣,笑容對每個人的意涵還是一樣,然而他們對於驚訝、恐懼、厭惡與憤怒的臉部表情,反應卻沒有辦法形成很清楚的類別。

      研究者的結論是,西方高加索人種用一套特定的臉部肌肉表達基本情緒,而每個文化也許都有基本表達情緒的表情,但不一定跟其它文化一樣。婕克猜測,東亞人的臉部表情是由其它的基本情緒所構成,像是羞慚、驕傲、自責之類的。他們已將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站上。

      美國東北大學心理學家莉莎.費德曼芭芮特 (Lisa Feldman-Barrett) 表示,這項研究「大大挑戰了眾所公認,某些情緒表情是出於生物性基礎的信念」。她說倘若事情真的並非如此,那麼這種想法就會造成一些傷害,比方說難以辨識臉部表情的意義,就被用來診斷精神上是否有病。「光是美國一地,每年訓練執法與保安人員『讀出』別人臉上的情緒,就得花上幾百萬美元。」然而碰上了那些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可能就難以從他們臉上,判讀情緒與意圖了。
--

 研究出處:Unhappiness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延伸閱讀:【大腦科學】我們見過嗎?同志比異男會認人

責任編輯:Nita Hsu


(Visited 108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3 thoughts on “【演化心理】除了笑容,沒有共通的語言

  • 2012 年 04 月 26 日 at 01:23:21
    Permalink

    若此事屬實,除了會影響跨文化交流的外,也可能會影響某些其他的事,像某些被認為可能是高功能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患者的人,其症狀的表現有可能在事實上並不是真的有什麼大腦運作失常的問題,而只是因其小時的社交經驗和同文化的其他人有些差異,以致其判讀所屬社群其他成員的情緒時,出現一些失常,如此而已?若然則重新對自閉症下定義,尤其對亞斯伯格症和膏功能自閉症重下定義,可能就是重要的了。

    Reply
  • 2012 年 04 月 26 日 at 01:35:04
    Permalink

    不過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其實那些由西方人自以為的普世表情的出發點其實沒錯得那麼離譜,因為它也提到了「(在過去的研究中)非西方的受測者能夠從那些臉部表情照片中辨識情緒」,因此,對情緒的分類與判斷可能在事實上有以下的分別:

    普通東方人>普通西方人(或許這「普通西方人」的狀況只適用於廣義的日耳曼人上,不適用於拉丁系或東歐斯拉夫文化上)>泛自閉症患者

    也就是說那基本情緒的想法未必錯得那麼離譜,有可能其實是東方對情緒的分類較西方細這樣。

    Reply

發佈回覆給「高坂桐乃(k1234567890y)」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