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究】失智妄想其來有自

分享至

■失智症是一種認知能力急速喪失的病症,其特徵有記憶喪失、注意力集中時間變短、喪失方向感等等。像阿茲海默症這類重症,也會引發失智症。儘管失智症很常見,在老年人身上更是司空見慣,卻仍然拿不出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法。

編譯│高英哲

      以色列台拉維夫大學醫學院老化研究所教授吉絲卡.柯韓曼絲菲德 (Jiska Cohen-Mansfield) 表示,失智症患者經常會拿到治療精神異常的藥物,藉此舒緩妄想等症狀,然而這樣做有可能得不償失。失智症病患所經歷的妄想,有很多可能有理性上的基礎,那麼透過行為療法進行治療,就會比用藥物更加有效。我們若能對妄想有更深入的瞭解,對於如何看護失智症病患,就能有直接的啓發。

      這項研究由柯韓曼絲菲德與護理系教授哈瓦.葛蘭德 (Hava Golander) 、休罕醫學中心的約書亞.班以色列 (Joshua Ben-Israel) 博士、以及杜隆.賈芬克 (Doron Garfinkel) 博士合作完成,其結果發表於《精神病學研究》期刊上。研究對象是七十四位來自以色列九所看護之家,經診斷確定罹患失智症的成人。研究團隊針對妄想的六大類別,其中包括擔心被遺棄、懷疑東西被偷、覺得自己「不在家」等等進行研究,評估病患的精神狀態、行為病理、以及過去的創傷事件等項目。

      研究團隊也詢問護士與看護中心職員,這些平日與病人有互動,照顧他們生活起居的人,要他們描述病人的妄想內容,並且解釋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妄想。研究者綜合以上所有因素,發現看護人員所描述的妄想情況,大部份似乎都有邏輯上的解釋。有些妄想甚至是病患再度經歷昔日所受創傷的結果。

      柯韓曼絲菲德教授解釋說:「你若是從失智症病患的角度來思考,就會開始了解到他們的幻想內容,都是他們所處現實可以解釋的投射。」拿那些覺得自己並不在家裡的病患來說,就是因為看護中心並不符合他們對「家」的定義。焦慮則經常伴隨著與外在環境或所愛之人分離而產生,這是相當合理的反應。

      柯韓曼絲菲德教授表示,這些研究結果會對於看護人員以及家人,對待失智症病患的方式產生影響。把失智症患者的妄想貼上「精神有病」的標籤,等於是把失智症患者納入精神重症的行列,那往往並不恰當。相反地看護人員可以把現場狀況納入考量,想出一些方法來跟病人一起努力。

      柯韓曼絲菲德教授也指出,研究受測者用藥用得很兇,有百分之四十七的病患服用抗憂鬱藥,三分之一服用鎮靜劑或安眠藥,還有百分之十三點五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如果你能確實找出病患經歷這些『妄想』的原因,就能創造出另一套處理方向感喪失問題的療程。」

      對於罹患失智症的人來說,有妄想並不真的符合精神病的定義。對這些行為做更深入的分析,就有可能讓人感同身受,促進了解,最終發展出一套更人性化、更有同理心的療法。
--

 研究出處:Finding reason in delusion
 延伸閱讀:【腦神經科學】Omega-3脂肪酸能預防大腦退化

責任編輯:Nita Hsu


(Visited 81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