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Lady系列】歐洲觀點:女科學家的挑戰
2010 年七月專題‧女科學家的浪漫夏季
■ 同時身為科學家跟媽媽是什麼滋味?育有兩名稚兒的旅法海洋學者諸南沁,百忙之中「在燙衣板上」為CASE PRESS完成這篇文章。她為我們帶來歐洲性別與科學研究的消息,並分享自己的近身觀察。?
?
撰文 ∣ 諸南沁(居里夫人行動計畫研究員)
科學界中女性比例偏低,這已經是不陌生的事實。根據歐盟的統計,2006 年歐洲從事科學研究(含社會與自然科學)的女性只佔了百分之三十。(註1)不但如此,其中更有領域差異,例如基礎科學與工程的理工學門,男性的比率依舊遠高與女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女博士生的年平均增長率不論是在哪種領域,都要比男性來得快,2002-2006年間,女性博士學位取得的增長率為6.3%,而男性只有3.7%。
在2006年,具備博士學位的歐洲女性已佔全體博士生的45%。從年齡層來看,綜觀歐洲27個國家,高踞A級職位(研究單位中最高職等,分類來自She Figures 2009)的女性研究員在35到44歲的年齡區間中佔了23%;45到54歲中佔21%;而超過55歲這一塊則僅佔18%,這顯示了兩性之間的差異隨著世代的推移而有所改善。(註2)
?
玻璃天花板
但是,女性的學術事業仍然呈現「垂直隔離」的現象,也就是說,隨著學術階級的升高,女性在其中所佔的比例則下降——根據調查,歐洲女性在C等職員階層中(研究單位中最低等級的職位)佔44%;在B等職員的職位中則佔36%;到了A等職員(相當於正教授等級),只剩18%。此外,若將領域進一步限縮於理工方面,A等級女性職員的比例將下降到11%。
女性在學術研究最高階層的人數低迷,意味著由女性所領導的高等教育機構(13%)或大學校長(9%)更少。換言之,無論在決定科學政策或發展科學教育等議題上,女性都顯得弱勢且影響力有限。因此,歐盟強烈建議正視性別在科學界裡的差距,與在各類學門之間的不平衡;並建議決策者提出更積極的性別教育政策,尤其應該在選擇學門的關鍵時期(例如中學階段)下功夫 ,以破除男女學生在選擇志向時的成見。
?
女科學家這個「職業」
所有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都同意,科學並不光是一份朝九晚五定時上下班的「職業」, 研究工作通常需要投入大量心血與時間來做實驗或模擬。實驗之間的空檔,則是反覆周旋於結果討論或撰寫計畫上。全神專注在培養起來的思路中,當思考的地圖一旦被打亂,往往很難重整回中斷前的狀況。這種一週七天、二十四小時工作,不論是否人在研究室,也沒有假日與平常日之分的徹底投入,應該就是科學研究與其他職業差異最大之處。那麼支持這種工作模式的動力到底是甚麼呢?或許科學人會異口同聲的回答你,是「對科學的熱愛」。
對科學的熱情應該是沒有性別差異的。舊日社會中不支持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風氣,已逐漸開始轉變;而先前所舉的統計數據中,也顯示著受高等科學教育的女性人數漸漸與男性不相上下,大眾對女性科學家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但是,當我們把焦點拉到現實生活上,女性若要以科學為志業,還是多了那麼一點的限制。究竟女性研究員到底會遇到哪些獨特的挑戰呢?
?
夫妻二體問題 (The Two Body Problem)
在這裡,二體問題所指的並不是物理力學,而是如果伴侶雙方都是科學家且同時都要求職會產生的問題。一位科學家的成長,需要長期的教育栽培,拿到博士學位時通常都將近或超過三十歲,而這也正是男女雙方尋找終身伴侶的時機。無論是出於近水樓台,或者門當戶對,科學家的伴侶經常也是另一位科學家。兩人鑽研同一門學問聽起來很羅曼蒂克,但現實狀況可能不是如此。當一對情侶或夫婦都是科學研究者,且沒有一方打算放棄自己的事業時,按照「越尖端的工作則市場需求越小」的邏輯,彼此之間很容易發生事業衝突,甚至變成同行的職場競賽。
雖然這種二體問題其實是雙向的,亦即理論上兩者應該是公平競爭,不見得女性就必然比較吃虧、男性就比較吃香。但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二體中的男性,總是被賦予較多的「社會期許」,相形之下,女性的犧牲跟退讓,似乎變得比較「想當然爾」。如果要滿足兩方的事業需求,極為常見的結果是兩個人分別在不同的城市工作,若不是得花很多時間通勤,就是只能當週末夫妻。
姑且不論這種不穩定狀態造成雙方之間產生摩擦甚而分手的「社會問題」,對於雙重事業的科學伴侶而言,如何在公私之間取得平衡,實在是一門藝術。針對這個問題,歐美已經有些大型的學術機構開設提供雙人事業的輔導單位,並以更有彈性的方式來錄取不只一名而是兩位的優秀科學家。不過這種「一石二鳥」的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觀念與固有的徵才與企業制度下,短時間內還是很難普及。另外一個變通方法,則是利用國家或組織提供的各種移動型的培訓計畫,也是所謂的「人才流動方案」,鼓勵年輕研究人員到新的國家接受新的思想浸淫不同的文化,來拓寬視野,以期增加就業機會。很多雙體問題,得以借用這種方式「相聚」或「開拓」新的生涯發展。當然,這種人才流動的方式,也可能造成雙體伴侶離得更遠。
?
選擇科學,或選擇育兒—或者兩者都要?
另一個女性科學家會遇到的問題是生育下一代。儘管男女平權,但截至目前為止生孩子還是女性的工作,無法假手他人。歷史與現實上有很多科學界女性,為了維持優異的工作表現與高度競爭力,而做出不生育的決定。
沒錯,為了懷胎生子,不但得暫停工作一段時間,事實上也的確也會影響研究表現。對新科母親而言,將小嬰兒交到照顧者的手上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更糟的是還得面對專注力分散到小孩身上的問題。
大部份科學與工程的工作需要全神投入,如果稍有分心,比方說想到該約小兒科醫生了、保姆打電話來說孩子發燒、還是下週的學校郊遊該為他們準備甚麼等等,都會影響工作思路或研究安排。有的時候,延宕已久的實驗忽然如有神助,進展得十分順利,卻不得不忍痛暫停,因為該是去接小孩放學的時候了。就算再有計畫組織的媽媽,也很難控制這種科學研究中無法預料的因素。
?
國家、社會政策挹注
有些幸運的女性或許可以依賴住在附近其他的家庭成員來幫忙,但更多女科學家是在離家很遠的他鄉甚至異國進行研究工作,因為不論是研究所、博士後還是研究正職的各種階段,研究工作都必須跟隨著機會移動,因此女科學家如果要成為母親,在各種交通問題上,比如工作地點與育兒設施的距離,學校遠近等方面就必須考量得更多。
有鑑於此,越來越多的科學女性選擇在生子後將事業暫停一下,專心育兒,等孩子稍大再重新回到職場。這是很不容易的抉擇,因為科學研究靠的是不斷的經驗累積與學術發表,暫停研究工作,很容易與最新的發展脫節,回頭來更不容易找到工作。這種情況就更需要官方與民間的團體提供獎學金來鼓勵支持,比如說屬於英國皇家學會的桃樂西霍奇金獎助金(Dorothy Hodgkin Fellowship)便贊助女性科學家在經歷一段事業中斷後,因為育兒因素需要彈性的工作模式,所提供的含薪研究經費。這些獎金項目裡,甚至還包括出國開研討會或出差所必須額外負擔的托兒預算。可惜的是,目前這類型的獎金依然少之又少。
科學像馬拉松,而且女性會跑得更辛苦些。雖然家庭與伴侶的支持,是維持女性選擇科學並以此為志的要因,但社會福利的配套措施和國家計畫的積極支持,絕對能促進女性在科學界的發展。今年五月是桃樂西霍奇金的百歲冥誕,這位有三個孩子的科學家媽媽,她是196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英國女性,她以平凡的背景創造出不平凡的科學成就。在這裡,我想引用這位女性詼諧但語重心長的話語作為結尾。當時因為身為女性科學家很稀有,而被大會選中發表演說,回應斯德哥爾摩典禮前歌唱歡迎的學生。桃樂西這麼說道:
「我今天晚上被選出在這裡回應你們,是因為我是得獎者中唯一的女性,但是我非常希望在未來,因為這種緣故而被選出來做類似工作的,將不會這麼地不尋常。」
將近半世紀後,得到諾貝爾獎榮譽的女性,只多了十個。(1901年以來,在物理與化學領域,女性只佔了1.5%)
?
註釋
1. She Figures2009 是歐盟每三年統計一次的「科學性別平等統計與指標」, 屬於歐盟第七期科研架構計畫。
2. 文中所指的歐洲統計,未特別說明者泛指歐盟27國。歐盟27國包括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塞浦路斯、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愛爾蘭、義大利、拉托維亞、立陶宛、盧森堡、馬爾他、荷蘭、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與英國。
參考資料
AWIS (Association for Women in Science) http://www.awis.org/
Science Career雜誌 http://sciencecareers.sciencemag.org/career_magazine/
the Royal Society: Promoting diversity ?http://royalsociety.org/Promoting-Diversity/
雙體問題 http://serc.carleton.edu/NAGTWorkshops/careerprep/jobsearch/dualcareer.html
桃樂西霍奇金 The making of? an exceptional scientist? by Georgina Ferry (Nature)
?
作者簡介
英國國家海洋中心南安普敦大學博士,牛津大學博士後研究,現為居里夫人行動計畫*的研究員,任職於法國國家海洋開發研究院。也是兩名幼子(近四歲跟一歲半)的媽媽。這篇文章是她在燙衣板上完成的。
*屬於歐盟的科技與研究的大型計畫,旨在促進人力資源的培養與人才流動的機會。
?
責任編輯:MissZoe
分享到facebook
從科學發展的角度,我完全贊成女性科學家的投入。
從社會學的角度,我還在觀察高齡婚姻、高齡生育、高齡教育的利弊,尤其男性似乎完全沒有放棄原有社會角色與既得利益的念頭,不管能力是否合適。
我想這就是男性和女性天生的差異吧
但是我曾聽別人說~
因為女性大腦的語言區發展的較好
如果有更多的人力投入
以後的發展可能會超越男性~
雖然不知道這個論點是否正確
但還是希望在科學的領域上 女性也有好的發展
不過有些研究也顯示,女生在進入中學前數理能力並沒有比男生差,到底是不是真的天生有差別還有得吵~
有些書討論這些事,譬如:
《男生女生大腦不同?》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88341
《養男育女調不同》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18647
(另外還有一本受到許多性別研究者批評的書《腦內乾坤》。)
他們提出的觀點就非常不同。前者質疑後天社會上看到的性別表現與腦部結構有關,後者則是認為的確有關。總之我們還是很難判斷,女生真的「天生」語言能力好,也可能是因為女生「被期待」是能溝通、注重協調的,才使她們語言能力如此發達。也就是說,可能是社會位置/文化使然。
但無論如何,我同意女生可以善用(不管是怎麼造成的)語言能力這件事...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