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認知】是擇善固執,還是冥頑不靈?
■ 當我們說一個人「自我感覺良好」時,通常意味著對方沒有反躬自省的能力。從「覺得自己很正確」到「真的很正確」有時會有一段不小的距離,神經認知學家認為這跟腦前額葉有關。
撰文 ∣ 盧愛羅
2010年9月17日的BBC SCIENCE NEWS AND REPORTS上發表了一則新聞: 「科學家言:自省是好事,但可別想太多」。聽起來滿有道理的,不過好像也不需要科學家來講。究竟其中奧妙何在?
倫敦學院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神經認知學者富廉明(Steve Fleming)等人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篇報告:〈腦構造與自省能力的關聯〉(Relating Introspective Accuracy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Brain Structure,Science 17 September 2010: Vol. 329. no. 5998, pp. 1541 - 1543),發現人的自省能力與腦前額葉的灰質容量相關。 簡單說,前額葉灰質容量越大的人,自省能力越高。而另一位學者則發表一個英國國內的研究結果,發現那些總是事後對自己的錯誤決定反覆思量的人,有更高的沮喪傾向。
這裡所說的「自省能力」(Introspective Ability,或稱『後認知敏感度』---metacognitive sensitivity)是這樣被定義的: 「對於『正確決定』的自信程度。」此一研究結果出於32位17到36歲、男女各半身心健康的受試者,只有一位受試者的實驗數據後因心理測驗結果與其他人相差太多而被剔除於外。
實驗過程如下,在一個黑暗的小房間內,受試者被邀請坐於一個20.1吋的CRT螢幕前,用800×600的解析度,60HZ,觀看一個名叫Gabor grating的六個黑白條紋小圓的視覺測驗。如下圖。
受試者的眼前先後閃過兩頁Gabor grating六圓圖,其中一頁中,六個圓中有一個小圓的黑白條之間有較高的對比度。受試者接著必須在一個標準的電腦鍵盤上選擇1或2,代表他認為方才哪一個圖有對比度較高的小圓。接著,電腦螢幕跳出123456六個數字並排的畫面,受試者要用數字鍵盤選出自己對剛才答案的自信程度,1是最低,6是最高。受試者共做了六百次這樣的試驗。這個兩個圖之間的決策被認為是相當困難的。
感覺對與真的對
有了上述概念之後,讓我們再來看下面的分析數據。
上圖左邊的圖表顯示在[0,0],[1,1] 之間,同樣的自信程度下,正確(Y軸)與錯誤結果(X軸)的關係。如果這條線是平的,代表對正確跟對錯誤結果的自信相同。如果這條線越向Y軸弓起,代表對正確結果的自信大於對錯誤結果的自信,換句話說,就是內心主觀越接近事實。這條弓線和對角線所夾的面積被拿來當成量化自省能力的數字。右邊的圖則表示:每個人的自省能力的確有差,即使測驗的表現都差不多。
經過複雜的統計與剔除性別與腦容量等因素後,研究員測量出右前額葉皮質灰質容量對應於「自省能力」確有正相關,而單單對於正確度或自信度都無關。左前額葉皮質灰質容量則因相關性太小可忽略。研究員也發現左側顳下迴灰質容量對自省能力負相關;相對的,右側顳下迴灰質容量相關性太小可忽略。
目前的腦科學研究,似乎建議腦前額葉皮質與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在自省能力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未來藉由治療這特定區域,或許可以訓練出較強的自省能力。?
換句話說,關注腦前額葉皮質容量,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認清自己: 到底是擇善固執,還是冥頑不靈? 藉由改變腦部結構,或許能做出更接近事實的決定? 認為自己是對的,與自己真的是對的,究竟差距多遠?
前額葉皮質的發達,普遍被認為是人類與原人之間進化的分野,而發表這篇論文的共同作者說: 「我希望這個研究能幫助有精神障礙疾患而不大自覺的病人,幫助他們開始按時服藥。」
延伸閱讀:Relating Introspective Accuracy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Brain Structure,Science 17 September 2010: Vol. 329. no. 5998, pp. 1541 - 1543
責任編輯:MissZ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