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大學教授】不畏改變走向夢想之路|愛荷華大學心理與大腦科學系江界峰助理教授(上)
人生只有一次,但路不會只有一條

採訪、撰文|王紹芳 博士
審訂|江界峰 助理教授
我們都知道,人類能夠執行許多相當不同且複雜的任務,例如開車、做實驗、取得學位、或打電動。(電動遊戲中也是有許多需要完成的複雜任務!)這些任務在許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但我們的大腦卻能夠靈活地滿足不同任務的需求,就好像大腦可以自行編寫程式來執行所給予的任務一樣!然而,大腦究竟是如何學習並執行這些非常不同又複雜的任務呢?這就是江界峰博士的研究想要探討的問題。
從電腦科學起家的心理學家
江界峰博士為現任愛荷華大學心理與大腦科學系助理教授 (The University of Iowa, Psychological and Brain Sciences),他的研究利用計算建模、神經影像和行為測試,探討大腦如何協調不同的認知功能來學習、儲存和執行複雜任務(這個協調的機制也被稱為認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
雖然江教授現在的研究領域是認知心理學,但他的研究生涯其實是從電腦科學 (computer science) 開始的。他會走入電腦科學這門領域,是因為國中的時候上了學校開設的程式課,激發了他對編寫程式和電腦科學的興趣,當時甚至還代表學校參加了程式設計競賽!也因此,高中選填志願的時候,他早已知道自己想要念電腦科學。然而,上了大學後,他發現電腦科學系並不像他想像的那樣著重於教授寫程式本身;相反地,大學課程更多是著重於理論方面的學習,例如數學證明和計算機理論,這跟他在高中時所想像的有所不同。當時雖然不太能理解為什麼要學這些理論性的東西,但後來發現,這種邏輯思考的訓練對他日後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想圓美國博士夢怎麼那麼難!
大學畢業那一年,江教授決定申請美國大學的電腦科學博士學位。他當時覺得,自己的大學成績還不錯,也申請了許多學校,一定能夠如願以償,但最後卻沒有收到任何錄取通知。失望之餘,他畢業後先進入一家公司實習了幾個月,然後再重新開始博士申請的過程。儘管這次他獲得了錄取,但令人遺憾的是,他並未獲得簽證。對於簽證未能順利下來,江教授感到非常意外,因為他甚至還獲得了獎學金!就這樣,兩年過去了,而他的美國博士之夢卻依然未能實現。在意識到必須給自己找到出路後,他決定在國內攻讀碩士學位。他當時的決定是基於碩士畢業後具有多樣的出路,可以直接就業,也可以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申請碩士學位時,江教授開始認真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學習什麼。他意識到自己有很多自由度,並不一定非要讀電腦科學的碩士學位。在這個思考過程中,他想起自己一直對認知心理科學相當感興趣。原本他讀電腦科學的目標是想涉足人工智能領域,為了更加瞭解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在大四時,他修了一門關於認知科學的課,經由這個課程,他發現比起程式編寫,自己其實更渴望瞭解人類智能的起源和背後的原理,也就是認知心理學或是腦科學。於是,在選擇碩士研究專業時,他開始猶豫是否要從電腦科學轉到認知心理學。幸運的是,他申請的碩士研究機構有一位導師是從事醫學影像分析的,而這個研究室的研究主題正是腦部的核磁共振影像(也就是江教授現在實驗的主要工具之一!),這個研究領域涵蓋了電腦科學和認知心理學,讓他有機會兼顧兩個興趣領域。他認為,這個研究可以讓他同時試探兩個領域,如果他真的喜歡認知心理學,就可以全心投入;如果不太喜歡,還可以回到電腦科學領域。沒想到,他碩士研究開始不久後,就對認知心理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他之前的編寫程式和數學基礎專業也在這個研究中派上了用場。因此,他決定轉行到認知心理學領域。碩士畢業後,江教授再次申請博士學位,而這次,他成功獲得了杜克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學位的錄取,就此開啟了他的認知心理學研究生涯。
給自己一個明確的期限,在期限內做就對了
聽到江教授的經歷,對於他的毅力和耐心不禁深感敬佩。他坦承,在整個過程中,曾面臨過許多可能讓他放棄學術夢想的時刻,特別是在念博士期間,他承認自己一開始並不清楚認知心理學博士的職業發展,誤以為與工程學系相似,畢業後最常見的職業道路是進入產業界工作。直到一兩年的博士生涯後,他才意識到認知心理學博士更常見的職業發展是在學術界從事研究。
面對從工程師轉換到認知心理學的過程,他感到非常不易,如果畢業後又回到產業界工作,內心會有所不甘,而且他對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非常喜愛,因此他決定給自己更多時間去嘗試學術領域。他也提及,在尋找教職的過程也有很多不確定性,當初若經過一兩年仍無法錄取,他可能就會放棄在學術界的職業生涯(然而,江教授非常厲害,在第一年申請教職時,就成功獲得了錄取!)。他認為,除了機遇外,如果對某件事情真的很熱愛,他會建議學生可以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堅持一下。以他自身為例,在尋找教職的過程中,他給自己設定了一個期限,若期限到了仍未找到教職,就轉往產業界工作。回顧這個方法,他認為對自己的幫助很大。儘管最終可能需要放棄夢想,但在放棄之前,給自己一個明確的期限,並在期限之內專注、努力地去實現目標。若目標達成,非常棒;若未能如願,則也無憾,因為自己已盡力而為。
善用自己過去的經驗,不要害怕改變
除此之外,江教授也以自己轉行的經驗提醒學生,在選擇職業道路時不必過於焦慮,若仍不確定自己對什麼領域感興趣,可以先選擇一條相對有興趣的路,然後再逐漸發掘自己衷情的領域。他強調,選擇職業道路並不是一個不可改變的決定,事實上轉換職業是很正常的事情。江教授回顧自己的經歷:小時候,他認為自己將來一定會成為工程師,但後來卻發現,認知心理學才是自己真正最感興趣的領域。在美國求學期間,他也發現許多大學生會同時主修不同的科目,而許多教授也並非從大學開始就專攻某一領域,因此,大學所學的專業並不會永遠限制著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儘管亞洲社會常常認為職涯發展應與大學所學科系相關,但江教授提醒學生不必過於擔心,因為不管你選擇什麼,未來還是有其他的選擇。更重要的是,能夠靈活地善用自己過去所學,在新的領域上發揮。
他也建議學生,如果尚未找到特別的興趣,現在網路上有很多資源可以提供一些參考。例如,YouTube上有許多大學生分享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專業,還有各種論壇和大學博覽會可以提供高中生選系的參考。對於大學生來說,網路上也有很多職場人士分享他們的職業日常,並介紹各式各樣的產業,此外,學校的職涯中心也提供了許多資源可供利用。學生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在做出選擇之前先去體驗不同的生活和專業,如此一來就能多方摸索,並從中找到相對適合自己的路,而不是盲目跟隨他人的軌跡。
結 語
江教授的經歷給了我們很多啟發,提醒我們不要害怕追求自己的興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和發展。他的轉行經歷也提醒了我們,職業道路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充滿了可能性和機遇。我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試著保持信念,勇於嘗試和改變,相信自己的能力,勇往直前,就不會有遺憾!
✨想更瞭解江界峰教授的研究,歡迎到江教授實驗室網站看看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