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謊言、假影片(3/4)

分享至

新聞、謊言、假影片(3/4)

撰文/Brendan Borrell|譯者/鍾樹人
轉載自《科學人》2018年11月第201期

假資訊瘋傳

業餘人士無法輕易駕馭這些技術,但BuzzFeed的實驗揭示了我們日後可能看見的景象。歐巴馬的那段假影片出自名為FakeApp的自由軟體,它使用深度學習,而非GAN。FakeApp產出的影片稱為深度造假(deepfake),結合了兩個詞「深度學習」與「造假」,是以Reddit 網站的某個用戶來命名。此用戶和其他人早期使用這項技術把色情影片裡的人臉換成名人,在那之後,網路上的業餘人士已經用FakeApp製作無數影片。多數影片是無傷大雅的惡作劇,例如演員尼可拉斯凱吉的臉出現在一堆他沒演出的電影裡,或是把美國總統川普的臉放在德國總理梅克爾身上。更令人擔心的是其中的隱憂,既然這項技術已經眾所周知,基本上任何有電腦的人都可以使用它。長久以來,專家擔心因電腦而生的編輯工具會毀了現實。2000年時,《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的一篇文章討論了「影片重寫」這類產品,警告「眼見不再為憑」,而且「晚間新聞上的影像也可能是假的,是進展快速的影片篡改新技術的產物。」18 年後,假影片似乎沒有在新聞節目上泛濫成災,原因之一是製作出精良的假影片依舊困難重重。BuzzFeed製作歐巴馬短片(約一分鐘)不但需要影片剪輯人員協助,還耗費了56小時。

然而,我們消化資訊的方式已經改變。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資料,美國如今只有大約半數成人觀看電視新聞,反之有2/3是透過社群媒體獲知一些新聞。網路讓迎合特定觀眾的新聞媒體大幅增長,包括具強烈政黨傾向的網站,這些網站煽動憤怒,完全不受傳統新聞業的規範。波西利表示,我們能比以前更快分享訊息,網路變相鼓勵了瘋傳的訊息。而且比起客廳裡的電視機,我們在手機小小的螢幕上看不清假影片的瑕疵。

現在的問題是,一旦有個會對社會或政治造成重大衝擊的「深度造假」影片遭到瘋傳,會發生什麼事?倫理學與新興科學小組在加州州立理工大學聖路易奧比斯波分校進行研究,專研人機互動,研究員卡本特(Julie Carpenter)表示,這是幾乎沒人研究的新領域,答案是我們不知道。美國與其他國家在今年秋天舉行重要的選舉,我們可能很快就會找到答案。

我們已經目睹當網路遇上假資訊時產生的後果。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有很多人探討假新聞;假新聞是精心編造的文字故事,為的是看起來像傳統新聞報導,得以廣為傳播。根據普林斯頓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和英國艾克斯特大學的合作研究,在2016 年10月7日~11月14日,五個星期內大約有1/4 的美國人造訪假新聞網站,管道多半是臉書(Facebook)的動態消息。再者,2016年美國大眾對新聞的信任度達到低點,據估計,只有51%的民主黨員和14%的共和黨員表示信任大眾媒體。

目前針對假新聞的研究甚少。加拿大里賈納大學的組織行為學助理教授潘尼庫克(Gordon Pennycook)說,某些研究指出,只要看過假資訊一次,稍後再看到假資訊,就會信以為真。他表示,目前還不了解原因,但可能是因為「流暢度」或「閱讀假資訊的簡易度」。如果我們聽到歐巴馬咒罵川普,稍後又聽到歐巴馬嘲笑川普,我們或許就會認為這些假資訊是真的,因為兩者十分相似。

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針對2006~2017年推特上12萬6000則推文的研究,比起真實的新聞,我們更輕易分享假新聞,尤其是假的政治報導,傳播的廣度與速度都勝過金融、天然災害或恐怖主義的假報導。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大眾渴求新奇。假新聞通常迎合我們的情緒和個人認同,在我們有機會檢視資訊、判斷資訊是否值得傳播之前,誘使我們做出反應。內容越教人意外、驚嚇或憤怒,我們就越有可能分享它。

有些令人不安的線索顯示,影片對煽動恐懼可能特別有效。布朗大學的認知、語言和心理學助理教授阿米特(Elinor Amit)梳理了我們在理解文字和影像上的差異,她說:「當你用視覺處理資訊,你會相信這件事在空間、時間或社會團體上離你比較近。」她假設這項差異是演化而來;我們的視覺發育早於文字書寫,而且我們比較依賴感官來偵測立即的危險。

事實上,假影片已經衝擊政治活動。今年7月時,「保守評論」(Conservative Review)媒體公司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史塔基(Allie Beth Stuckey)在臉書上發佈了一段訪問影片,受訪者是紐約市的民主黨國會議員候選人歐加修-科提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這段影片並非「深度造假」影片,而是經剪輯手法處理:把新的提問片段剪接到原本的真實訪問片段上,讓歐加修-科提茲看起來像答非所問。視你的政治立場而定,這段影片要嘛是抹黑,要嘛就如史塔基所辯稱,是諷刺影片。無論如何,這段影片在一星期內有340萬觀看人次、超過5000 則留言,有些觀眾似乎認為歐加修-科提茲真的有這一次糟糕的受訪,某則留言是:「我的天!她不知道要如何回答或回答什麼。她真笨。」這些令人擔憂的情況,僅是問題的一部份。對社會而言,我們對影片的臆測心態可能會比影片本身還糟糕。例如攝影機拍到政治人物真正的惡行時,他們可以宣稱影片是造假,散播懷疑言論。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大眾傳播副教授平格里(Raymond J. Pingree)表示,知道自己看到的影片是真假難辨,可能會腐蝕我們對所有媒體的信任。平格里研究人們評估真偽的自信心,以及這會如何影響人們參與政治的意願;當人們失去這種自信心,更容易受人蒙蔽,而「這會讓人們不想再追尋真相。」(待續)

(本文由教育部補助「AI報報─AI科普推廣計畫」取得網路轉載授權)

(Visited 39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