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分身(2/3)

分享至

數位分身(2/3)

撰文/Pedro Domingos|譯者/周坤毅
轉載自《科學人》2018年10月第200期

機器接管人類?

許多人擔心,機器具備這般能力後,將運用習得的新知識來接管人類的工作,甚至奴役或消滅人類。但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機器缺少自由意志。AI演算法基本上只能達成我們設定的目標,例如「找出從旅館到機場最短的路線」。這些演算法與普通演算法的區別在於,計算如何達成目標時相當有彈性,不必執行一連串預設的步驟。儘管AI能累積經驗而自行改進,但當初設定的目標依然不變;無法達成目標的演算法會自動被淘汰。此外,人類也會檢查機器所達到的成果是否滿足我們的目標,並確認機器不會違反我們設定的任何限制,例如「遵守交通規則」。

然而我們想到AI時,往往把人類的特質(例如意志與知覺)投射在AI上。許多人更熟悉擬人的AI(例如家用機器人),而非在幕後默默工作的其他無數機器人。好萊塢為了讓故事引人入勝,也以具有人類外形的機器人來呈現AI,進一步助長了這種觀念。但AI只是一種解決難題的方法,達成這項任務不需要自由意志。AI背叛人類的可能性,比你自打巴掌的機率還低。AI就像其他科技一樣,只是擴展人類的能力。AI越強大,越能造福人類。

那麼,使用AI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智慧機器確實會取代許多人的工作,但對社會的影響和前一次自動化生產的影響應該很像。200年前,美國人大多從事農業,然而今天機器已幾乎取代所有農夫的工作,但農夫並沒有消失。宣揚世界末日的人認為這次情況不同,因為智慧機器同時取代了我們的肌肉與頭腦,人類將無事可做。但AI能執行所有人類工作的那天,依舊遙遙無期。在可預見的未來,AI與人類將各擅勝場。機器學習的主要影響是大幅降低AI的應用成本,民主體制拓展了AI在經濟上的各種潛在應用並衍生新工作,同時讓舊工作在同樣的人力下能達到更多成果。

此外,未來學家科茲威爾(Ray Kurzweil)宣揚科技奇異點。他描述科技進步將持續加速,機器將學會製造更好的機器,而更好的機器又能製造更強大的機器。但我們知道科技不可能永遠持續進步,因為物理定律設下了連量子電腦都無法逾越的嚴格限制。從某些方面來看,我們已經接近那些限制。AI的進步也像其他科技一樣,終究會到達停滯期。

另一種在未來學家之間盛行的想法是,電腦模型將會逼真到讓人難以分辨。我們能把自己的心智上傳雲端,像資料一樣永遠存在,不再受到物質世界惱人的限制。問題是這種做法在生物學上不可行,你若想上傳自己的心智,就需要每個神經元的精確模型以及儲存其中的記憶。再者,資料擷取必須非常可靠,才能確保模型的預測不會偏離真實神經元的活動,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即使真的可行,你會願意上傳自己的心智嗎?你該如何確定你的模型沒有錯失你不可或缺的某一部份,或者你的模型會具有意識?如果你最完整的「分身」被偷了呢?我相信大多數人寧可保有自己以碳為基礎、黏糊糊的身體,直到離開人世。

AI,尤其是機器學習,其實只是人類能力的持續演進。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延伸的表現型》(The Extended Phenotype)書中,以杜鵑鳥的蛋和河狸建造水壩為例,描述動物基因如何突破生理限制來適應環境。科技是人類的延伸表現型,而AI只是另一層科技外骨骼。我認為,AI最具潛力的應用將超越一般人的想像、令人讚歎。

在十年之內,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擁有「數位分身」。這個AI夥伴將比今天的智慧型手機更不可或缺。你的數位分身不必跟在你身邊,而是和你現在大部份資料一樣儲存在雲端。蘋果公司的Siri、亞馬遜公司的Alexa與Google的語音助理,已讓我們窺見數位分身早期的樣貌。你的模型是數位分身的核心,會學習你與數位世界交流時產生的所有資料,範圍從桌上型電腦、網站、穿戴式裝置到居家環境中的感測器(例如智慧喇叭、空調恆溫器、行動通訊基地台與攝影機)。

隨著機器學習演算法增強,蒐集了更多個人資料,我們的數位分身將越來越精確。一旦終極演算法出現,再配合擴增實境(AR)頭戴式裝置或其他個人感測器持續獲取你的感覺運動資料流後,你的數位分身將比你最好的朋友更了解你。

你的模型與資料將儲存在「資料銀行」中,就像傳統銀行替你存錢或投資一樣。現今有許多公司將樂意提供這類服務。Google的共同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表示,Google希望成為「你的第三腦半球」。但你大概不希望你頭腦的一部份得靠顯示廣告才能維持,因此最好把數位分身交給利益衝突較少的公司,或與志同道合的人成立資料協會。(待續)

(本文由教育部補助「AI報報─AI科普推廣計畫」取得網路轉載授權)

(Visited 29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