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難題最前線:人工智慧
撰文/Peter Bentley|譯者/王怡文
轉載自《BBC知識》2014年2月第30期
Q:如何讓電腦更有智慧?
嗶…嗶…處理中…
智慧真的是很難搞的東西,也有點違反直覺。我們黏乎乎的動物腦絕對無法從十億個網頁裡搜尋出類似的字詞,叫電腦執行這項任務則不難。但是要電腦教機器人走路,或使用攝影機觀看並理解世界,問題就大了。世界上沒有電腦能像我們一樣把這些基本的事情做好。我們每次洗碗時,大腦使用的智慧就超出現存任何電腦的能耐。這問題無法靠速度解決,超級快的笨電腦仍然是笨的。這問題必須靠某種正確的資訊處理方式才能解決。
有人認為,我們可以先搞清楚大腦如何運作,再寫程式以不同的運作方式做類似的事。有人認為要做出電腦裡的大腦,必須模擬演化過程、神經網絡,甚至建構整個虛擬世界。還有研究者相信,符號就是答案:把世界上每樣東西標上標籤(「桌子」、「椅子」、「椅墊」),寫清楚這些東西互動的規則(椅墊放在椅子上,而不是桌子上),或者儲存每個標籤的特別意義(椅子是用來坐的,桌子是用來吃飯的),然後才能處理龐大的物件關係網絡和它們的意義。另一種可能的答案是資料學習法:讓電腦查看成千上萬個現有桌、椅的特徵資料,從中學習桌子和椅子的不同。
事實上,這類人工智慧的做法確實能讓電腦更聰明一點,如今也都運用在我們身邊的電腦中。你的相機能辨認人臉、自動消除紅眼,你的信用卡公司能偵測出不尋常的活動並通知你,你的汽車或許還能偵測到有碰撞的危險,自動煞車來拯救你。
Q:我們會做出有情感的電腦嗎?
嗶…嗶…不合邏輯…無法計算…
研究人員認為情感是智慧很重要的一環。如果我們經歷某件對我們有益的事,就會感覺高興、愉悅或興奮,並且記得那個感覺。如果經歷的事情結果不好,就會令我們感受到負向情緒,例如痛苦、挫折、害怕或生氣,並且難以忘懷。下次我們要在匆忙中做決定,就會知道該怎麼做。我們不必衡量其中牽涉的數百種因素,只要知道這會讓我們開心、那會讓我們沮喪。所以情緒是複雜決策的捷徑,協助我們迅速決定該做什麼,而不會每天、每分鐘都卡在猶豫不決。
這或許是個提示,告訴我們可以怎樣讓電腦更有情感。也許可以賦予電腦某種「依過去決策好壞而改變」的人工情緒。或許電腦可以根據每個決策可能怎麼影響它們的「感覺」,來決定下一步怎麼選擇。但感覺對我們來說並非數字,要創造一部有感覺的電腦,目前還是困難重重。情緒其實是影響大腦運作的多種化學物質組合。即使用電腦模擬神經網絡,研究者也才剛開始探索人工激素可能如何影響人工神經元的運作,就像人體中與情緒有關的激素那樣。
有人會說,這樣也好。你想要一部喜怒無常、突然決定不再喜歡你的電腦嗎?你想要一部害怕文書軟體(因為它老是當掉)的電腦嗎?你想面對「保護電腦免於軟體或人類傷害」的倫理問題嗎?但另一方面,如果電腦像忠誠的寵物一樣愛我們,不是很棒嗎?如果它們特地出手相助、保護我們呢?最起碼,如果它們有了意識,為了自保而主動延長工作時間,不也很有用嗎?
Q:電腦有朝一日會變得太過聰明嗎?
嗶…嗶…消滅所有人類!
科幻小說最喜歡這種末日預言:電腦變得太過聰明而斷定人類是地球表面的癌症,它打造了大批恐怖的作戰機器人,開始大肆屠殺人類。
就算在遙遠的未來有此可能,在那之前人工智慧還有一大堆問題得解決。現在最好的電腦也不比蝸牛聰明(就像擅長嚼資料、而非嚼生菜的蝸牛)。電腦比我們快多了,但它們仍然非常非常笨。它們征服世界的機率,比你花園裡的蝸牛發起革命、把你丟到圍籬外更低。
要是我們最後真的創造出有情感的智慧電腦呢?在不遠的未來,我們比較有可能得到像我們最愛的家庭寵物一般的忠實幫手;這些電腦懂我們,也愛我們。對,它們急躁起來可能會弄亂你的臉書,但只要訓練有素,它們會幫助我們應付這個日益複雜的世界,保護我們不受傷害。我們的電腦永遠不會像我們這般適應實體世界。生物在這裡已經生存了幾十億年,生存技倆對我們來說早已是老生常談。
把時間拉長到數百年之後呢?電腦到底有沒有可能聰明過頭?試著從另一個角度想。電腦是我們創造的,是我們的孩子。你會嫌孩子太聰明、太成功嗎?如果你真這麼覺得,又會怎麼做呢?
(本文由教育部補助「AI報報─AI科普推廣計畫」取得網路轉載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