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揭開自閉心門(1/2)

分享至

大數據揭開自閉心門(1/2)

撰文/Paul Parsons│譯者/劉書維│插畫/Sam Falconer
轉載自《BBC知識》2018年11月第87期

自閉症患者通常安靜、不說話,旁人往往難以與之溝通,更別說理解他們的感受。如今發現可記錄人體生理指數與環境數據的新型健康手環,可能是看見自閉症患者的另一扇窗。

七年前的一場談話,算得上我人生中最糟經驗之一,小兒科醫師告訴我與另一半,我們18個月大的兒子Callum發展嚴重遲緩,而且表現出與泛自閉症障礙(ASD)一致的症狀。Callum後來確診為ASD,從那時開始,他便去特殊幼兒園,現在則上特教小學。雖然他持續進步,但仍有中度到重度的症狀,很可能需要持續的照護,直到長大成人。對於家長而言,知道自己的孩子無法在未來人生獨立生活,不啻是一連串堪憂的問題:我過世之後孩子該怎麼辦?誰來照顧他?誰會愛他?然而我們漸漸發現,這些還不是最糟的部分⋯⋯

自閉症是會伴隨一生的發展疾患,特徵是語言與社交困難以及行為反覆的傾向,常與其他心理問題一同發生,包括學習障礙、憂鬱與焦慮。此外,症狀的嚴重程度屬於譜系分布,個體間差異很大。自閉症患者可能如身為博物學者及電視節目主持人的Chris Packham一般,展現高度能力,也可能嚴重失能而無法自理生活。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曾估計自閉症的普及率,發現大約每 59 名兒童,便有一人患有自閉症,其中男性患者約為女性的四倍;而英國的盛行率約1%(編註:據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 2017 年的統計資料,我國自閉症普及率約0.06%)。自閉症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朗,多數研究歸咎於環境如空氣汙染與胎兒在子宮內的條件,以及環境與基因的交互影響。儘管如此,已有不少基因被認為與自閉症有關,學者正著手鑑定所有增加自閉症風險的基因,以及其中複雜的交互作用。

學者也發現,許多自閉症患者處理感官資訊的方式與他人不同。例如巨響等某些感覺會造成患者疼痛,他們無法向他人完整訴說自身困境,為無法調節隨之而來的情緒所苦、感到挫折,可能導致極度焦慮。口語上常稱這種情形為「大崩潰」,這不是耍調皮也不是鬧脾氣,而是面對極度痛苦時的戰逃反應─在你我面對生命岌岌可危之際,都能感受得到這種痛苦的處境。(待續)

延伸閱讀:AI與自閉症治療

(本文由教育部補助「AI報報─AI科普推廣計畫」取得網路轉載授權)

(Visited 10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