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揭開自閉心門(2/2)

分享至

大數據揭開自閉心門(2/2)

撰文/Paul Parsons│譯者/劉書維│插畫/Sam Falconer
轉載自《BBC知識》2018年11月第87期

預警系統

我與另一半目睹過無數次大崩潰,Callum總是像被刑求般尖叫、不能自已地啜泣、摔爛所有他拿得到的東西,或是對我們又打又咬,同時傷害自己;他會用拳頭揍自己,用頭撞牆或地板。這些事件發生在家裡是一回事,但若在公共場合發作時,每每慘不忍睹。有幾次他甚至氣到差點衝入車陣,剪頭髮與看牙醫也變成不可能的任務,任何喧鬧的密閉空間如酒吧、餐廳等,或是任何會和他人接近的場所,都無法踏入。某次他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地崩潰,那些不明就裡的人投以嫌惡的眼光及竊竊私語,我才意識到他們大概只將我們視為無能的家長與沒家教的孩子罷了。無論未來如何發展,當這種煎熬日復一日、不得暫歇時,確實就像大家說的那樣,會讓人心情跌入谷底。

Callum六歲前都還不會說話,現在他八歲了,崩潰現象或多或少隨著溝通技巧的提升而稍有減緩,這讓我們很開心。但是在症狀完全減緩前,我們多半必須待在家裡,才能有效控制。就算真的出了門,也幾乎不會去商店、電影院或餐廳,而是盡量遠離人群。主要問題是,我們從來無法得知Callum什麼時候會大崩潰。他常常受那些看似完全無害的事件觸發,例如狗吠或鳥鳴;有時候也可能完全無來由地爆發。因此,我們基本上對於崩潰現象束手無策。

試想,要是家長或是照顧者在孩子的焦慮指數上升時,能即時收到通知,會是多棒的事。美國東北大學、匹茲堡大學以及緬因州醫療中心的學者,正在開發這種系統,他們使用一種頗似運動手錶的手環,監控生理數值如心跳、皮膚表面溫度、流汗量與動作加速程度的數據;動作加速程度對於自閉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因為他們常用揮動手臂的方式來調節情緒(這類行為統稱為重複性自我刺激)。

美國緬因州波特蘭泉港醫院(Spring Harbor Hospital)發展疾患部門數年前讓20位6至17歲無法言語的自閉症患者佩戴這種手環,記錄到的數據會透過藍牙傳送到伺服器,並按時間儲存。同時,照顧者會實際記錄患者的行為及時間。研究共取得87小時的數據,觀察到548 次「大崩潰」與其他零星發作。

研究人員將這些數據以15秒為單位,分成若干區間,並計算每個區間內手環記錄到的生物參數,包括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以及區間內的變異參數。最後對照照顧者的紀錄,註記每個區間內是否爆發崩潰現象。

接著他們試圖尋找生物統計參數是否有規律,可以作為預測崩潰爆發的起始點。研究人員將這些處理過的數據投入機器學習演算法,也就是一套使用統計方法、從抽象的大數據中擷取知識與洞見的電腦軟體,藉此建立預測模型;這個模型會根據先前的生物統計值,預測每15秒內是否會爆發大崩潰。研究人員建構了數種模型,其中一種是依據單一數據,為每位病患建立模型;另一種是統合所有數據,建構群體模型。

「只要使用過去三分鐘的數據,就能讓我們對未來一分鐘做出精準預測。」團隊成員、東北大學教授Matthew Goodwin表示,「群體模型準確度達71%,也就是說,每十次預測未來一分鐘會爆發,約有七次會真的發生。」

這也表示十次中有三次是假警報。儘管如此,Goodwin指出,不論是臨床醫師或是多數父母都能接受,畢竟假警報好過讓真的大崩潰無預警發生。「他們寧願希望自己提前做了準備而無事發生,也不希望在孩子需要幫忙時,誤以為自己不須介入。」Goodwin也相信,透過數據預處理並引入更精細的機器學習演算法,模型的預測準確度會越來越好;目前為單一個體建立的模型,準確度已提升至84%。

Goodwin團隊目前在英國一所自閉症照護中心進行試驗,慈善團體 Autism Together在威勒爾的照護之家今年7月起讓院友配戴生物統計手環;這是首次將這項科技應用於居家照護。這次試驗不只針對生物統計系統,團隊同時設置了影音監控設備,以及可以記錄光線、環境溫度、溼度與大氣壓力的設備,希望未來除了能預測崩潰現象之外,也有助於了解什麼樣的環境會使自閉症患者躁動。

這些發現可能催生為不同程度自閉症患者所設計的新型照護之家,甚至是考量自閉症患者的商店、電影院以及餐廳等等建築物。

Goodwin預期未來數年內,這項科技可以結合物聯網,為自閉症患者打造自動化安全照護。「終於有人開始改善患者的生理照護,」Goodwin說,「未來房間的燈光會不會自動減弱?或者自動播放舒緩音樂?」現在越來越多人被診斷為自閉症,照顧需求隨之升高。這種自動化的解決方案,將有助於更有效率地調度照顧者的人力。

調整心態

這項科技同時代表廣義上測量人類情緒狀態的方式產生潛在變革,並透過腦部掃描、X 光或基因檢驗等定量的方式決定健康與發展的其他面向;但是評估行為、情緒或心智的整體狀態,相較之下就不那麼明確了。這些方法可能包括填寫問卷,但問卷答案來自主觀,就算有辦法把病患帶到某種實驗室等級的「行為掃描儀」,恐怕也不太可能在這種不自然且潛藏壓力的環境下獲得精準的描述。

相較於彼,生物統計學能透過非侵入式窗口,探見病患的內在,使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客觀定量關於人類健康模糊不清的一面。許多自閉症患者可能智力有所欠缺,或受限於語言技巧,而難以表述自己的感覺;對此這項科技帶來的好處更是深遠。Goodwin表示,「自閉症患者是我們最不了解的一群人,也最需要我們伸出援手。」(完)

(本文由教育部補助「AI報報─AI科普推廣計畫」取得網路轉載授權)

(Visited 30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