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生活讓成癮現象變嚴重了嗎?(1/2)

分享至

數位生活讓成癮現象變嚴重了嗎?(1/2)

撰文/Suzi Gage│譯者/賴毓貞│插畫/Joe Waldron
轉載自《BBC知識》2019年6月第94期

媒體上充斥對色情、賭博、電玩、手機甚至是網路成癮的相關報導;父母擔心子女老是抱著平板電腦不放;公車或捷運上也總有許多人漫不經心地滑著手機。但是我們對這些行為的著迷程度,真如大家所說的那麼痴狂嗎?更重要的是,隨著科技進步,這些誘人的事物垂手可得,會使成癮現象越來越嚴重嗎?根據英國政府機關博彩委員會收集到的資料,明顯表示賭博行為的問題日趨嚴重:2017 年在英國將近43 萬人出現嚴重的賭博問題,比前三年增加逾三分之一。但也許這不意外,畢竟以前想要賭博,必須親自到投注站或是賓果遊藝場,現在只要下載應用程式(app)就可以。

何謂成癮

我們常把癮字掛在嘴邊,但是要明確定義「成癮」卻不容易。我們可能會說,「嘿!我剛下載了這個新遊戲,玩到都上癮了。」但是從臨床角度而言,成癮是一個人因為強烈想要從事某個行為的欲望而使生活失衡──無論是他與朋友或家人的關係、工作時的表現或者其他事物。

過去認為慣常大量攝取菸草、酒精或非法藥物等等物質才會稱為成癮,然而對物質的依賴大多來自心理因素而非生理。Robert West教授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菸草研究負責人以及期刊《成癮》(Addiction)的總編輯,他將成癮定義為「一種心理現象,有強烈動力不斷重複某種透過經驗習得的行為,且已知該行為會造成實際或潛在的不良後果。」在這個定義下,我們可能對任何事物成癮,不只是物質,只要我們對某件事物從「想要」轉變為「需要」,而且它有可能對人有害,就算成癮。

然而與物質濫用不同的是,絕大多數玩線上遊戲、觀看色情影像或上網的人,並不會因此受到傷害。身為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心理諮詢師Henrietta Bowden-Jones指出人們一點都不了解行為成癮(尤其是打電玩)有多普遍。

那我們該如何分辨單純非常喜歡(口語中的上癮)與會造成問題的成癮行為?對於Bowden-Jones而言,關鍵在於是否失控。她提到自己有個同事會定期在影視串流平台上追劇,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不過這樣的放縱行為並不影響他的工作和人際關係,他是自主性地選擇這麼做。Bowden-Jones覺得這沒什麼不對,「只要對自己或他人沒有壞處,我們當然有權選擇要怎麼打發時間。」然而如果有人告訴你,晚上12點後就別再看了,你卻一直看到太陽升起,甚至曠職、曠課,或與親友漸漸疏遠,那就有問題了。她表示,此時由這項行為獲得的愉悅感也會降低。她轉述行為成癮患者的說法,「已經不再覺得做那件事好玩、有趣,反而讓人苦惱。」

也許有些人在設法控制行為衝動時,發現抗拒誘惑比想像中還要困難,反而更容易成癮。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可能會使人更容易在明知該停手時,還一直玩手機或下注,這些都有機會導致依賴性。成癮問題似乎也有家族遺傳現象,但雖然基因變異或許是關鍵因素,不過光是基因變異無法導致成癮。West指出社會與文化也很重要,比方說吸菸在中國的盛行率。「中國男性60%吸菸,女性約僅3%。」他解釋,「中國女性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讓她們較不易有菸癮,只不過中國社會不太能接受女性吸菸。」依據個人背後的社會支持網、所接受的教養、生活環境的匱乏程度以及其他社會和文化因子,可以預測是否有成癮風險,而且準確率極高。(待續)

(本文由教育部補助「AI報報─AI科普推廣計畫」取得網路轉載授權)

(Visited 85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