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下輛車有多「自動」?
撰文/周坤毅
轉載自《科學人》2016年7月第173期
目前市面上以及即將上市的駕駛輔助系統有哪些?自動駕駛實際的應用到什麼程度?各位駕駛人,你在狀況內嗎?
看著不時躍上新聞版面的Google無人車的可愛模樣,加上各車廠大力宣傳其自動駕駛技術多麼先進,讓人不禁幻想,很快我們就能把開車這件事交給電腦,專心滑自己的手機了!
但李組長眉頭一皺,發現事情並不單純:如果無人車這麼厲害,為什麼Google直到今年4月才宣佈其無人車從美國加州山景城移師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進行測試呢?又為何Google提交給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的年度報告中寫到,從2014年9月到2015年11月的測試期間,總計發生過341次解除自動駕駛機制,並由人類接手駕駛的事件?而且最糟的是,今年西洋情人節,Google無人車還首次發生車禍!
這些事實凸顯了,在所有情況下都能自動駕駛而無需人類介入的無人車,很難在短期內實現。
Google直到今年4月才開始在亞利桑那州測試,原因是當地屬於沙漠氣候,比加州乾燥許多,而沙塵會影響車載感測器的正常運作,例如攝影機可能無法擷取清晰的影像,導致自動駕駛系統難以判讀交通號誌、道路標線,或其他車輛的行進動態,因此Google必須測試,無人車在天候因素影響下是否也能正常運作並安全上路。除了外在環境這個因素,自動駕駛系統還得與其他人類駕駛互動,但每個人的駕駛習慣、經驗與反應差異甚大,如何做出萬無一失的判斷,將是巨大挑戰。例如今年2月Google無人車發生車禍的原因,便是系統誤判後方公車會減速讓它通過,結果在變換車道時與公車發生擦撞。
但你可能會問,人工智慧(AI)不是比人類更聰明嗎?AlphaGo都打敗南韓棋王李世石乙了,開車這件事怎麼可能難得倒電腦呢?問題在於AlphaGo下每一步棋之前,都能花上幾分鐘仔細計算。但以時速60公里前進的汽車每秒會前進17公尺(約四輛車身長度),時速100公里的汽車每秒會前進28公尺(約七輛車身長度),因此自動駕駛系統必須蒐集來自各種感測器與攝影機的資訊,綜合這些資料做出判斷,然後下指令給煞車、油門與轉向系統及時做出反應。這些動作必須在眨眼之間完成,不容許任何失誤,否則下場可能就是出車禍。
你可能還會不死心地說,我每天在路上開車,常常遇到天兵駕駛與隨意穿越馬路的行人,也可能會發生車禍呀?為什麼偏偏對自動駕駛系統的標準這麼嚴苛呢?因為當乘客把生命安全交給電腦時,汽車製造商就必須完全負起責任。例如當你在路上攔計程車時,最關心的是車子外觀是否酷炫或內裝是否豪華嗎?不,你最關心的應該是能否安全抵達目的地。如果搭計程車時發生車禍,乘客會要求運匠負起全責,同樣地,當無人車肇事時,自動駕駛系統與其製造商也得承擔責任。
這也是為什麼汽車在本質上從來不是酷炫的消費性電子產品,而是必須把乘客送達目的地的安全載具。如果你新買的手機容易過熱或發生閃退,你頂多暗罵兩句,上網發個取暖文,然後下次續約時改買他牌手機就是了。但是如果汽車的自動駕駛系統在高速行駛中發生閃退,那車上的乘客可能連上網討拍的機會都沒有了。因此注重商譽的主要汽車廠,在推出任何新的駕駛功能前,都必須經過千錘百鍊的試驗,確保乘客的安全無虞,才能安心上市。套一句耳熟能詳的電視廣告詞:「先研究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如果自動駕駛系統無法保證乘客安全,是不可以貿然上市。
這些挑戰說明了為什麼第五級全自動駕駛系統(可參照)目前還遙不可及,第四級系統只能在特定環境下操作,而第三級系統則沒有車廠願意嘗試。但別失望,因為許多實用的第一級與第二級駕駛輔助系統,已開始配備在市售車款上,不僅能協助你輕鬆完成路邊停車,確保車輛行駛在車道中央並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甚至能在緊急狀況下自動煞車,讓你開車上路時更安全。
下圖介紹各種新奇的技術,下次去展示中心賞車時,你就會清楚你的下輛車有多「自動」喔!
(本文由教育部補助「AI報報─AI科普推廣計畫」取得網路轉載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