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也是「辦公室」

分享至

當「家」也是「辦公室」

編譯/劉大維

疫情下的遠距會議

不讓因為疫情而名利雙收的Zoom專美於前,微軟日前為自家的遠距會議套裝Teams新增了「共席模式」(together Mode)這項功能。此模式下,AI會擷取使用者的即時影像,並將其放置於虛擬場景中,比方禮堂中的觀眾席座位上,使得遠距會議更貼近現場會議的體驗,與會者也更能加入討論。

這些改變,主要是針對「畫廊模式」(gallery mode)的缺陷所做的改進。許多視訊會議軟體登入後,所有與會者的視訊影像都會分格並列在畫面中,這不僅與過往現場會議的經驗不同,也大大違反了人類的社交習性,無形中增加了參與者的心理壓力,使得我們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專注於會議內容,造成遠距會議的議事效率低下。

史丹佛大學傳播學教授Jeremy Bailenson表示:典型視訊會議軟體上每一小格中所顯示的,都是來自攝影鏡頭近距離拍攝的畫面,就好像現實中一個人把臉湊在你眼前。而事實上我們很少有機會與另一個人靠得這麼近,還得彼此注視一個多小時,除非是發生衝突或有親密舉動的時候,即所謂「戰鬥或逃跑」模式(fight-or-flight mode)。長期處在這種狀態下,是對心理與生理一種沉重的負擔,更遑論專注在會議內容上。

另一個令人分心的點,則是畫面中的自己。相信很少有人能夠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儀容或在螢幕上看起來的樣子。史丹佛大學傳播學副教授Amber Davisson對此表示:一般在課堂或會議中,你不會也看不到自己,遠距教學或會議使得我們過度意識到自己的面孔。最好的辦法是將使用者自己的臉由畫面中移除,讓你可以看到大家,大家也可以看到你,但你看不到你自己。

共席模式的另一項優點,則是保留了現場活動中常見的社交暗示,例如當一個人在說話時,多數人會自然地將視線轉移到發言者身上;或發言者在提到某人或某事物時,不經意地以眼神或手指向目標。這些非言語的暗示,使得我們可以輕易辨認出正在或想要說話的人,並有利於理解說話者的發言內容。另一方面,微軟也從善如流,和Google Meet及Zoom一樣,加入了「舉手」(hand-raising)功能,幫助視訊會議中聲音容易被掩蓋或無法被其他人聽清的族群,例如女性。

Davisson也提到「共席模式」的另一項優點:非個人化的背景(虛擬場景)可以重新建立起「家」與「辦公室」的場域區隔,消除人們心理對於身處私人還是職業場所的困惑,讓「家」再次成為那個可以完全放鬆的避風港。

即使如此,「共席模式」也並非適合所有類型的會議。通常需要多人發言或發言者需要觀眾即時反應的場合,例如腦力激盪、圓桌會議或課堂,比較適合以「共席模式」進行。

虛擬讓現實更有趣

如果以不那麼嚴格的定義區分,「共席模式」也可以算是一種擴增實境或是混合實境,只是與《Pokemon GO》在現實世界出現虛擬的寶可夢相反,「共席模式」變成真實的人物出現在虛擬的場景中。

相信大家對VR(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與MR(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都略有所聞。VR是用電腦創造出的一個虛擬世界,讓人沉浸其中;AR是將數位資訊即時疊加在真實世界上;至於MR,簡單來說就是VR+AR。假設真實環境和虛擬環境為兩個極端,位於正中間的正是MR,靠近真實環境這一側的是AR,靠近虛擬環境的則是VR。

這些技術其實早已進入我們的生活,比方藝文領域的虛擬美術館、博物館導覽、房仲業的虛擬看屋服務、服飾業者的虛擬試衣間、化妝品的虛擬試用效果,甚至是解剖或開刀模擬等。另外如停擺許久的NBA職籃球季也終於在7月31日(台灣時間)閉門復賽,微軟宣布和NBA合作,直到開放球迷進場前,將透過場邊的大螢幕以「共席模式」分享線上球迷的即時影像,感受大家一起進場看球的歡樂,延續人們疫情之前的輕鬆愉悅。

5G、雲端技術、邊緣運算,我們正好就處在一個萬事俱備的時代,僅待VR、AR與MR技術為人類重塑一個實虛共存的美麗新世界。

 

編譯來源

T. Basu, “Microsoft’s solution to Zoom fatigue is to trick your brain“, MIT Technology Review, 2020.

參考資料

  1. J. Fried and D. Hansson, Remote: Office Not Required. New York: Crown Business, 2013.
  2. P. Rubin, Future Presence: How Virtual Reality Is Changing Human Connection, Intimacy, and the Limits of Ordinary Life. HarperOne, 2018.

(本文由教育部補助「AI報報─AI科普推廣計畫」執行團隊編譯)

(Visited 9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