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協尋外星人
撰文/Balboa Crenshaw(現職為數據科學家)
大數據尋找地外生命
目前所有位於太空中的太空望遠鏡,每15秒可以產出2GB的數據,這還不包含位於地表的望遠鏡所蒐集到的觀測資料。很明顯的,如果外星人真的存在而我們至今還沒找到外星人與我們溝通的證據,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我們處理大數據的效率實在太差。
如此龐大的資料量,傳統的人工分析勢必無法負荷。借助深度學習網路能夠「即時」分析「大量」數據的優勢,本文將介紹兩種在天文界逐漸開始普及的方法:一是分析太陽系外行星(Exoplanets),找出其中的類地行星;另一種則是尋找太空中非自然的無線電波訊號源,也許就有機會「接收到」我們先前都錯過的外星訊息。
尋找系外類地行星
「系外行星系統」,你可以理解為遠方的「太陽系」。科學家找到系外行星系統之後,再從中篩選出類似地球的行星,並進一步觀察、分析。這種方式最大的優勢在於,經過多次「篩選」,資源可以更精確地放在數量相對較少的目標行星上。而所謂的「篩選」,其實就是機器學習常見的「分類」(Classification)。
因為行星本身不發光,當我們觀測到一顆恆星,想要知道是否是一個行星系統時,只能從恆星的亮度變化旁敲側擊:當行星公轉繞行到恆星前方(靠近地球一側)時,該恆星的亮度會稍稍降低。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根據恆星在各個時間點的亮度作圖,便能發現所畫出的變化曲線會規律地出現「凹口」。這些「凹口」,正是機器學習模型可以用來當作特徵(feature)的分類依據。
天文學家將觀測到許許多多恆星的亮度曲線,配合已知的系外行星系統作為訓練集,放入一個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模型,便可以得到「推測」含有系外行星的「目標恆星」(如圖一)。CNN是深度學習網路的一種,常用於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藉由圖樣獨有的特徵為圖像分類。恆星的亮度曲線,在此便可以視為一種單維度的「圖樣」。
確定哪些恆星有行星系統之後,下一步就是要找出哪幾顆行星比較「像」地球了。光靠恆星的亮度曲線無法得知這一點,科學家得靠著系外行星系統的「光譜」來斷定:如果系外行星的表面有大氣(例如地球的大氣有氮氣、氧氣與水汽),這些大氣分子會吸收或放出特定波長的光,於是我們透過系外行星的「光譜」推測它們的大氣組成,以及是否與地球雷同。而光譜在本質上與上面提到的「恆星亮度曲線」類似,都可以當作單維度的圖像,以人工神經網路進行分類。
不同的是,這裡天文學家運用的是「貝式神經網路」(Bayesian Neural Networks, BNN)。這種神經網路運用了統計學裡面的「貝氏定理」(Bayes’ Theorem),輸出除了系外行星光譜的分類(大氣組成)之外,還另外包含了「機率」(Probability)與「不準度」(Uncertainty)等資訊(如圖二)。科學家可以利用這些資訊得知輸入的光譜是否含有太多雜訊,以及所得到的大氣組成有多「靠譜」。
畢竟這些系外行星都距離地球相當遙遠,科學家只能「間接」透過光譜推測各行星的大氣組成,從而選出適合生命生存,或有生命存在跡象的星球進一步觀測。
非自然的無線電波源
另一種方法可就相當有野心了。因為一些物理機制,宇宙中許多天體會「自然地」產生無線電波,只要我們「過濾」掉這些有著「自然起源」的無線電波訊號,剩下的便不排除可能來自於某種地外生物或文明。不過,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任務。
首先,天文學家必須善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準確地對著天空特定方向觀測,並確保有能力處理所接收到的大量無線電波數據。此外,在地表所接收到的無線電波訊號,勢必受到人類文明的干擾。如何排除這些雜訊,也是另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著名的「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SETI)解決了前者硬體上的困難。這個計畫運用了許多著名的地表望遠鏡來蒐集各方無線電波數據,包含不久前剛損毀的阿雷西波電波望遠鏡(Arecibo Observatory),與專為SETI計畫而設的艾倫望遠鏡陣列(Allen Telescope Array,ATA)(圖三)。
在後者的問題上,人工神經網路倒可以助天文學家一臂之力,例如將圖四中稱為「瀑布圖」(Waterfall plot)的無線電波觀測數據分類:A只是單純的雜訊;C、D為「射頻干擾」(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RFI)圖樣,是來自地球人類文明的干擾;B則是一種連續發射的無線電波圖樣,較有可能來自地外文明,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即使後續的研究最終否定了B來自地外文明的可能,但也讓天文學家得以善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更聰明地」尋找外星人。
參考資料
- C. Shallue and A. Vanderburg, “Identifying Exoplanets with Deep Learning: A Five-planet Resonant Chain around Kepler-80 and an Eighth Planet around Kepler-90“,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vol. 155, no. 2, p. 94, 2018.
- G. Harp et al., “SETI Observations of Exoplanets with the Allen Telescope Array“,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vol. 152, no. 6, p. 181, 2016.
- I. Waldmann, “Dreaming of Atmosphere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 820, no. 2, p. 107, 2016.
- SETI Institute.
(本文由教育部補助「AI報報─AI科普推廣計畫」執行團隊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