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第一部劇本創作:邏輯混亂、內容粗鄙,卻也是現實社會的縮影

分享至

AI的第一部劇本創作:邏輯混亂、內容粗鄙,卻也是現實社會的縮影

編譯/賴佳昀

大約在一百年前,捷克劇作家Karel Čapek首次在劇本中創造了「機器人」(robot)一詞。如今,劇本中的虛構物件卻反過來成為劇作家。

這部有GPT-2參與創作的劇本,演出時間長達六十分鐘,內容則與Antoine de Saint-Exupéry的成人童話《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充滿濃濃的未來主義風情,敘述一個機器人行遍世界各地,學習人類的情感與文化,甚至是死亡。

GPT-2是2019年OpenAI所開發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2020年已有最新版本GPT-3),以網際網路中的資料作為學習對象,可以自動生成文字。除了短文、詩歌,目前也發現被有心人士用來生產假新聞。此次用於劇本創作,是一個可預見,但未曾有人實踐過的嘗試。

怎麼做到的?

劇本的創作過程是由人類──布拉格查理大學(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的研究人員──起頭,先給定劇中兩個腳色之間一開始的頭兩句對話,並在其中暗示接下來的劇情需與人類的感覺和經驗有關。接著模型會從這兩句提示開始,自行生成約1,000字的文檔。

研究人員對這1,000字對話也不是照單全收,因為嚴格來說GPT-2並不理解語句的意思,只是按照關聯性以及在日常對話中共同出現的頻率,將最有可能的文字排列出來。隨著生成的句子越多,文字中不合邏輯的地方也逐漸累積,於是出現如主角忘了自己其實是個機器人,或搞錯腳色的性別等尷尬場面,使得前言不對後語、故事邏輯混亂。

為了避免這種場面,研究人員將整部劇分成八個場景,每一場只會有兩個腳色對話,且不超過五分鐘。除此之外,研究人員也會手動訂正例如性別錯置的段落,或是讓GPT-2重複創作同一段子,直到內容合理為止。即使如此,這類需要人為干預的部分僅佔整本劇本的10%,大部分仍是由GPT-2獨自完成。要能夠自主寫出邏輯自洽、足夠複雜的劇本,粗估還需要另一個十年。然而,相較於十幾年前,AI只能夠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寫出一個「看起來像句子的句子」,GPT-2的表現已經頗讓人振奮!

機器的笑點,人類不懂

把劇本搬到舞台上演出也是另一個難題,GPT-2不擅長指導演員該以怎樣的動作或情緒才能讓腳色更有張力,於是全權由演員自行詮釋。

從觀眾的角度來說,有一些GPT-2安排的包袱也不是那麼容易讓人欣然接受。舉例來說,劇本裡有一個場景,是一個小男孩要求機器人講個笑話。機器人說:「當你老了、死了,你的兒孫也老了、死了以後,我還會在。」著實令人細思極恐。

GPT-2安排的某些劇情,也深深觸動人類的敏感神經。除了部分場景牽扯到安樂死爭議之外,色情、暴力在整部劇中也屢見不鮮。但這或許算不上GPT-2的錯,因為它只是如實反映了在網路上看過的文字而已。有人說「戲劇是人生的縮影」,AI創作的劇本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編譯來源

參考資料

(本文由教育部補助「AI報報─AI科普推廣計畫」執行團隊編譯)

(Visited 93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