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感性AI的先行者——專訪表演科學家朱靜美教授

分享至

●9/25 朱靜美老師主講:「情感核心的 AI 大未來」鎖定CASE直播

採訪、撰文/湯淨

在AI日趨成熟的今日,你是否曾想像未來的人工智慧(AI)將會更懂人類的心,甚至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陪伴益友?而具有情感的友善AI ,又將如何引爆下一波的高科技革命?

在AI左腦的運算能力早已飆升至人類無法企及的高速運算能力的同時,科學家們也開始思考:要怎麼讓冷冰冰的程式語言展現出AI右腦的溫暖「人味」,甚至更具有人類美妙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呢?致力於賦予AI「右腦」智能的臺大朱靜美教授近二十年來一直致力於賦予AI察言觀色與表情達意等右腦能力的開發,除了系統化地建構全球少有的各式情感大數據資料庫之外,朱教授更針對華人特有的情緒表達方式,建立了人臉情緒、語音情緒、情緒動作等三大大數據資料庫。

●人性與情感的洞察:始於好奇,了悟於經典

快樂、委屈、厭惡、心急在動作上、表情上、聲音上有什麼差別?

談起如何賦予AI富有「人味」的情感智能,朱靜美從自身出發。小時候,她就對動物的動作與聲音表情有著強烈的研究興趣:她可以花費數小時的時光,樂此不疲地觀察身邊各種動物的行為與聲音,並試著透過各種「非語言」(如手勢、聲音表情)的溝通,理解動物們的情緒與意圖。

「現在想起來,我現在做的情感AI不就是我小時候在做的嗎?」好奇且擅於觀察的天賦為朱靜美打開了一扇窗——比一般人更能夠敏銳地覺察無色無味、難以言明的情緒,即使一百個人對情緒有一百種定義,但透過長年的生活觀察、學術研究、與表導演專業訓練,朱靜美能直覺地聽懂、看懂眼前之人的情緒狀態,甚至能察覺該人的情緒動機與意圖。

「經典文學是我了悟人性的絕佳途徑。」大學時期就讀於輔仁大學英文系時的朱靜美,課餘時間甚至寒暑假幾乎都埋首於書堆。在輔大宿舍自習室堆滿書桌前的她,不論小說詩歌、古希臘悲劇、莎士比亞、孔孟老莊等經典,都是她汲取人生智慧與瞭解人性的最佳引路石。縱貫古今的各式經典,開啟了當時年少的她所未曾領略的萬千世界。透過研讀經典,朱靜美看到芸芸眾生亙古不變的喜悲、苦痛、慾望衝突,更從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中,看到人際關係的處理與應對的學問,愛情、親情、政治,甚至是種族偏見,包含了各種生命議題,都可以做為學習哲學、心理學與溝通學的橋樑。透過這些經典的洗滌,朱靜美看見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善變與不變,看見東西方文化思想認知上的差異,也替自己未來的AI情感智能研究打下了深厚基礎。

●用表演實踐化腦中意象為現實:切身感受情感的力量

不只是敏於接收、觀察情緒,高中時期的朱靜美也熱愛表演、特別是走進歌劇、音樂劇的世界,在大聲唱出一首首的詠嘆調中,感受角色炙熱的生命故事,用聲音唱出歌劇、音樂劇中主角的痛苦、煎熬與喜悅。進入輔仁大學英文系後,外國神父、修女教授們的授課經常結合了角色扮演、劇本朗讀,讓她感受到「親身表演」比起靜態閱讀文學更有吸引力。是故,在大學畢業後,朱教授毅然決然到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攻讀戲劇表演碩士學位 (MFA in Acting),這個常人眼中十分冷門的專業領域。

但是,取得表演碩士後,朱靜美發現:表演專業過於窄狹,求知若渴的心亦不曾消失。於是她再次出國進修,攻讀戲劇導演博士(Ph. D. in Theatre Directing),接受更完整的劇場訓練。她形容攻讀導演這門專業就像「超級大腦的潛能開發」,不僅獲得遠勝單一表演學門的跨領域美學、創意、視覺與聽覺整合的完整訓練,也讓她樂於跨界合作,並勇於嘗試未知的學問事物。

●跨界的時代,以往的冷門科系也能小兵立大功

這樣的經驗與體悟讓朱靜美積極實驗如何把表演應用在任何事上,邁出跨領域研究的第一步:如與臺灣醫學界合作,訓練OSCE之標準化病人,培育專業演員出演醫師國考中至關重要的醫病溝通測驗,在考場上演出各種棘手的醫療場景難題,測驗醫師是否具備未來進入職場所需的專業素養與高EQ的同理心。

而科技的疏離讓人們越活越孤單,強大的情感需求促成了「情感AI」的崛起。早在2005年最初接觸AI,朱靜美抱持著不自我設限的想法,欣然接受邀請參與臺大後卓越計畫的情緒資料庫建置。驚喜的是,在資料庫的建構過程中,她發現AI時代獨屬於戲劇專家的貢獻所在。看似無法創造、難以運算的情緒∕情感若是能被看懂,正好需要仰賴戲劇表導演專家的協助,正如同AI還有更多的未知領域需要不同領域專家的跨領域合作才能一一突破。

●誰說藝術不科學?用理性的思維建構感性的情緒大數據資料

對朱靜美來說,戲劇猶如人類的「右腦」,處理的是人類的情感、情緒、想像力、創造力這些面向,這點正與人類掌管邏輯、推理、語言、分析的左腦截然不同。而要幫助AI精準判斷情緒,進而做出具有人性溫暖的回應,便需要透過「複合式」的情感大數據資料來判讀,無法依靠臉部表情、聲音、動作和語言文字等任何單一的情緒傳達媒介來辨識,必須結合以上這四種溝通媒介一起整合,佐以考量個別情境和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才能讓AI像一台情緒超級透視機,精準地判讀情緒。更重要的是,情感情緒看似主觀又飄渺無蹤,難以辨識,其實背後也有其自身一套邏輯脈絡可觀察出。

以臉部表情為例,自碩博士研究表導演開始,再到臺大教學二十五年,朱靜美教授迄今已經累積了將近30年的表導演實務與學術研究能量,加上近二十年來她彙整了各家情緒辨識之判讀訣竅,包含近代情緒辨識大師Paul Ekman、生物演化專家達爾文,以及其他專家學者的辨識理論和方法,最後她更透過親身實證臉部、聲帶等不同情緒會牽動的肌肉運動原理,終於成功地研發出「朱氏臉部情緒量表」與「朱氏情緒聲音模組」。朱靜美以客觀理性的資料分析與嚴謹的科學精神,建立了精準的人臉情緒、語音情緒和動作情緒等三大大數據資料庫,近年來甚至也著手建立了一個情感對話語料資料庫。

●友善的AI,情感核心的大未來

在朱靜美的眼中,「或許在不久的未來,我們身邊都會有一個客製化的情感機器人,取代了我們現在的手機或電腦。」情感AI的時代已經是現在進行式。然而隨著AI情感化的升級,未來的AI將深入人類的生活之中,具有強大力量的情感AI再帶給人類更美好的生活品質,達到我們做不到的美好品德的同時,也有落入惡人之手成為黑科技的可能,故不可忽略AI將來反撲人類的風險。是故,在科學研發的同時,人文學家如何積極的共同參與,教育AI的品德,導正AI的言行舉止,賦予AI助人的良好天性,是人文學家可以大大發揮的舞台,也是責無旁貸的挑戰。

人們可能不需要僕人傭人,卻需要朋友、家人給予情感支持。而AI機器人最終將走向人性、溫暖,提供強大的情感連結。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而人類始終是感性的動物。

 

(Visited 29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