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國婚姻好浪漫?談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適應危機
撰文|周玟萱
根據統計,在2007年,有39萬名左右的外籍配偶來臺結婚,2019年人數甚至突破50萬大關,其中又以女性較多,但是她們在臺灣能獲得合理的接納與尊重嗎?從政治人物到一般的人民,我們對於她們的身分往往有許多偏見與誤解,移民身份(Immigrant)的她們造成那些心理上的危機呢?這些危機是否又會影響她們提供給子女的照護品質,進而影響未來發展?
●借鏡國外:從中國遠嫁到澳洲的新手太太都還好嗎?
部分女性會在產後經歷一陣情緒低潮,因為新生兒誕生的喜悅是暫時的,她們之後還要面對角色的轉換、育兒壓力、外貌改變以及體內賀爾蒙、激素的波動,這都可能造成產後憂鬱(Postpartum Depression)發作,嚴重者的症狀可能多達數個月之久。而澳洲與臺灣類似的地方在於,每年都有許多外籍新娘遠嫁至國內,Jia Rui Chen等人因此相當好奇,對於這些新嫁來澳洲這個陌生土地的中國籍新娘而言,她們需要面臨哪些可能導致產後憂鬱的危險因子?
分析結果發現,這些嫁來澳洲的中國籍新娘,罹患產後憂鬱症的機率是一般澳洲女性的2倍,龐大的經濟壓力以及缺乏支持系統則是主要原因,例如:經濟無法獨立,導致許多事情需要仰賴丈夫;語文能力不足,難以適應新環境;在當地沒有信任的親友,遇到困難時不知道找誰求助,也不能隨時回到原生家庭。這個研究結果或許可以提醒澳洲的人民與政府,在澳洲的中國籍新娘,她們的日子也許並不如大家所想的輕鬆,人們必需給予她們更多的關懷,才能協助她們盡早適應環境。
那等到孩子生下來了以後呢?面對巨大挑戰與文化隔閡的新手移民媽媽們能夠給予孩子良好的環境嗎?
●遠嫁來臺的外籍配偶,究竟要克服多少挑戰?
Wen Jiun Chou等人想要瞭解,臺灣新移民配偶的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否會影響她們的孩子未來發展?於是他邀請了94名外籍配偶進行家庭訪談以及填寫自陳量表,想要評估她們的憂鬱程度、焦慮程度、認知能力、給予孩童的照顧品質,以及孩童本人的認知發展(Child Development)功能:包含語言能力、智商、人際能力、粗/細動作發展、以及簡單的推理問題等。
研究人員所調查的外籍配偶,大多來自中國與越南,只有少部分來自其他東南亞國家,如:菲律賓、馬國、泰國、印尼等。中國籍配偶與臺灣丈夫的年齡差距最小,而且因為語言以及文化與臺灣類似,她們所面對的文化衝擊相對也比較少,除此之外,她們在嫁來臺灣之前,大部分都已經接受了高中教育,而且許多人藉由自由戀愛來結婚的。所以相較於其他國家來的外籍配偶,她們通常比較有能力給予孩子正常的教育環境,孩子在各領域的發展也趨近一般學童。
相對來說,越南或是其他東南亞國家來的新娘,她們多半是透過人力仲介公司才能來臺結婚,她們憂鬱跟焦慮的程度比一般的臺灣女性、中國籍配偶還要高,危險因子包含:隻身遠嫁、初次扮演母親的角色或是被婆家孤立與排擠。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的過程本身也會造成許多衝擊。再加上許多透過仲介迎娶外配的臺灣男性,本身教育水準與經濟能力都不是太好,甚至不會用友善平等的方式對待外籍配偶,這也是造成負擔的主因之一。
然而最艱困的挑戰在於:語言隔閡。中文能力不佳的外籍配偶,不只在生活方面會碰上許多難處,在家也沒有辦法教育小孩中文,只能教孩子自己母國的文化跟語言,但這並沒有辦法幫助孩子適應臺灣的環境,因此當研究人員在進行調查時,常常發現這些孩童發展能力比普通的孩子還要緩慢。而她們本身也會因為語言能力不足,經常有孤立無援的感覺。
●「愛與包容」並沒有這麼容易
無論是國內外,我們都可以發現,在面對移民所帶來的各種壓力之下,外籍配偶比普通人還要容易出現明顯的憂鬱症狀,而且她們子女的發展速度也可能受到不良的影響。雖然近幾年來,與移民相關的主題活動、生活元素在臺灣這片土地上可說是越來越普及,感覺上我們對這些族群也早已不那麼陌生了。
但是前陣子又有政治人物失言,公開指稱外籍配偶都來臺賣淫跟騙錢,難道這依然是反應部份臺灣人想法的縮影嗎?要如何讓這些族群真的能夠融入臺灣,成為多元文化的一部份,依然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議題。
參考資料:
- Martin Fortin., Moira Stewart., Marie-Eve Poitras., José Almirall., & Heather Maddock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evalence Studies on Multimorbidity: Toward a More Uniform Methodology., Women and Birth., 2018
- Wen Jiun Chou., Maternal Mental Health and Child Development in Asian Immigrant Mothers in Taiwan.,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