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政治,需要好機制【上】 — 加州高教系統的啟示 (五)
撰文|謝宇程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大學也一樣。確實,大學是研究知識、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它絕不該是爭名奪利的場域;但即便如此,我們不該迴避,大學中也需要規劃、判斷、資源分配 — 這樣的地方(所有的地方),就必然有政治。
有政治的地方,就需要有良好的機制;不然,機構將無法有效運作而困於低效,甚至陷入癱瘓。我們的大學,需要正視校園政治課題,建構良好機制。在這方面,加州州立大學 (CSU) 系統的行政管理機制,也許值得我們理解與參考。
大學也需要效能
大學的運作主軸當然是教學與研究,但要達成這兩件事,前提是要有好的內部管理,而內部管理,需要有對的人,合宜地運用權力。在 CSU 體系中,賦與大學行政主管相當大的裁量權限,而這也是教學與研究上,高效率與高效能的原因。
美國許多大學裡,經過系主任同意,可以用工作經驗來取代修課。比如一個有十年工作經驗的電工,回到大學修電機系的學位,電路學實驗課是電機系的必修課,但有充分實務經驗的電工,在這方面的知識技能早己充足。這位學生可以和科系提出申請,教授或系主任可以憑專業進行判斷,或是給學生出考題,如果通過,那學生就可以拿到這個學分,免修電路學實驗課。
在比較僵化的大學,通常不太接受「因為學生已經學會,經過判斷直接給予學分」。於是,就會讓學生、教師浪費時間心力,在課堂上重學一次早就學會的東西。
另外,在 CSU 系統中,比較不易發生教授怠惰、尸位素餐的情況,因為給予大學內主管較高授權。因為當有教授不認真、不努力,學校雖然不能很輕易開除他(如果是終身職教授,甚至無法開除),但系方卻可以透過資源分配的方式督促他 — 例如把他的課排到很差的時段、安排他使用最差的辦公室。
在台灣常聽到,校長有改革學校的策略方案,卻推不動,各系不買帳、教授愛理不理,導致改革都胎死腹中 — 這種情況,在 CSU 系統也不易發生。大致上,對於學校發展的大方向上,校長的政策,院長都會配合,院長的期待,系主任都會執行。這並不是因為美國學校更「專制獨裁」,而是因為有良好的機制。
易失敗的大學管理與政治
校園中必有政治、必需管理,這是不可迴避、不可能改變的;我們只能選擇品質差,或是品質好。校園中的政治與管理若品質差、無效能、出現惡性鬥爭,常常是因為機制壞了。我們常見到的困境包括以下這幾方面:
1,不適任的人擔任系主任:在台灣的某些大學科系,系主任是依年資輪流出任。這樣的模式之下,有些教授缺乏行政手腕,缺乏服務熱忱,沒有服眾的人格與才幹,還是會當系主任,最後當然事務一塌糊塗。
2,校長受制於教授利益偏好:大部分公立學校校長是教授票選,也就是所謂的教授治校,這麼做是民主嗎?有點像,但也有缺失。學生的權益、社會與產業的需求,就有可能會被漠視。選校長既要訴求教授的支持,往往就會服膺於教授群體的慣性、惰性、利益(甚至只是當前的)。而有益於學生、社會、產業的治校理念,可能無法得到青睞。
3,校長缺乏領導權威:在另一面上,學校的校長雖是學校教授選出的,但卻無權決定學院、科系的主管,就管不動他們。反之,校長得票當選,還需要各院各系主管當樁腳「動員拉票」。因此,常見到各學院與科系各行其是,不把校長放在眼裡,多頭馬車,策略互相牴觸,方針亂成一團,學校根本不可能往同一個方向推動改革。
4,缺乏流動造成學閥與包庇:當系主任必是科系教授選出,院長也是校內教授,校長和重要主管都是長期在該校任職,甚至許多人是在該校、該系讀大學與研究所,缺乏流動的僵化環境,實際上會產生大量的負面影響。
假想,當有一個教授,他在教學上擺爛怠惰,或是在研究上有造假嫌疑,如果所有上層行政主管,都是他多年的同事、好友、同學,甚至後輩學生,有提攜恩情,他們就算有行政職,會對有問題的教授開刀干預嗎?如果他們出手,會不會傾向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如果有任何判斷,外界會給予多高的信賴?
體制壞,然後人腐化
在一個組織中,長久缺乏人員流動,沒有合適的領導與管理,常會出現有人「資深到沒人敢動」、「資深到只有他說了算」。這樣的狀況下,正式架構的管理行政,往往更加失效與弱化,迴避決策,失去信任。
筆者曾聽過某大學的助教和我說,該校某教授多次性騷擾女性助理,有人反應都被壓下來,甚至反而被暗中報復,因此後來受害的女性,都只好消極隱忍。類似這樣難堪的情事,在學術界不乏案例,從傳聞到證實的都不少 — 不能只怪那些人的心情惡劣,更要看背後的架構和系統。
當校園政治架構在錯誤的機制上,一群最聰明的人,也有可能互相絞死,陷入最愚蠢的困境。
本篇文章中關於 CSU 的情況,乃是採訪舊金山州立大學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劉詩聖先生後整理所得;特此誌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