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如何在社群平台興風作浪?

分享至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蘇建翰

●年度代表字:misinformation

2018年,「misinformation」獲選為一線上字典網站的年度代表字,這個單字有個很相似的親戚「disinformation」,乍看之下讓人有些傻傻分不清楚,很容易混淆。

從字義上來看,「disinformation」指的是「被故意散播容易誤導、或是含有特定偏見價值觀的資訊」,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惡意訊息,是個蠻嚴肅的字。相較起來,「misinformation」的意思就寬鬆許多,指的是「被散播的虛假訊息,無論傳播者是否有特定意圖」,或許可以把這個詞翻譯成所謂的「流言」。

所以,究竟是惡意訊息還是流言,要看傳播者的意圖,一個假造的資訊最初的源頭可能是惡意訊息,但是如果有人信以為真而加以轉發的話,那就成了流言。然而不論哪一種,都容易讓網路使用者產生不好的體驗,在爭議議題上也容易破壞對立雙方的討論互信,因此接下來會以常常聽到的「假新聞」代指這兩類的內容。

●社群機器人讓問題更加複雜

讓我們先把時間倒退到2010年,以阿拉伯地區的年輕人為首,透過網路的連結,開始一波後來被稱作「阿拉伯之春」的運動,撼動了那時的政治板塊。這些成果使得人們認為社群平台真是個好東西,可以快速交流意見、集結發聲,也更容易讓人民的聲音和政府交流。

可惜後來的發展並不像童話故事的結尾一般,可以簡單地走向幸福快樂的結局。那時普遍還沒人想到的是,網路平台快速傳播的特性,讓好事出得了門的同時,也能讓壞事遠播千里,成為假新聞傳播的溫床。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便讓假新聞這個議題浮上檯面,進入大眾關注的視野之中,但是和十年前比起來,情況變得更加複雜。

有沒有在社群網站上看過一些奇怪的帳號,沒有大頭貼,個人資訊不完整到像是一張白紙呢?這些帳號有很大的可能便是透過大量自動化創造出來的假帳號、社群機器人。現在的社群平台除了把假新聞過濾出來就疲於奔命以外,還要和機器人賽跑,阻止機器人像是大聲公一樣在網路上推波助瀾地把假新聞傳播出去。

●政治歸政治,社交歸社交?

機器人本身是中性的,比如說商品的行銷、活動的宣傳可能就會需要用到機器人去增加觸及,但是如果是透過機器人進行政治上的活動我們就必須要嚴肅以對,因為機器人除了行銷自己以外,也很有可能成為散播假新聞打擊對手的工具。在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除了假新聞氾濫、疑似有他國勢力試圖干預選舉以外,研究指出,兩方陣營其實都有動用機器人組成的網路試圖增加己方的聲量,差別只在於機器人網路的大小與結構。

這個議題嗅起來有些政治感,聽起來有些嚴肅,玩社交軟體不是應該是一件輕鬆愉快、單純和人互動的事情嗎?可不可以就讓政治的歸政治,社交的歸社交呢?對於這個問題,有些遺憾的是就算你不想理會機器人,機器人也可能會來找你,即使你玩的是著名的約會軟體tinder也難以倖免。2017年的英國大選之中,就有機器人在Tinder上運作的案例:畢竟是約會軟體,這些機器人很自然地先以寒暄和調情作為起手式,成功建立對話之後,再試圖在聊天之中加入一些討論政治、推薦某些候選人的內容,希望能影響使用者的投票意向。

●機器人的運作策略

一份以twitter的資料作為主體的研究指出,這些機器人的運作主要有兩個策略。第一個策略是早期參與,在假新聞剛被發布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搶先分享,使更多人被貼文觸及;第二個策略則是標註擁有許多追蹤者的使用者,比如說政治人物、藝人,或是所謂的網紅,這樣做目的除了同樣希望能增加觸及率,如果有幸能獲得這些使用者的回應或是分享,更能為訊息增加可信度,讓更多人信以為真。

此外,由於人們開始對於這個問題有所意識,新一代的機器人也開始「進化」,有詳細的個人資料,甚至還會有家庭照、生活照等,透過在網路上搜尋有趣的話題轉發,貼文和其他使用者互動,來偽裝成更像是真人的樣子。除了自己運作以外,機器人之間也會一起串聯形成網路,分享彼此的貼文,合作帶風向。

●可能的解決方式

面對機器人的這些攻勢,研究指出一般的使用者在分辨內容究竟是真是假的能力幾乎就像是透過擲硬幣來決定一樣,分享真實內容和虛假訊息的次數大概各占一半。雖然我們很難再看到某一則貼文的當下就能意識到有可能是假新聞,但或許我們可以先從過濾動態的來源開始做起:由圖一可我們可以看到,內容可信度較低的網站在分享轉推的社群活動中,更有可能有機器人在其中運作,因此在瀏覽社群動態時,分點心留意來源可以幫助我們對於真偽更有警覺。

(圖一 流行率與機器人參與度分析[4]。橫軸表示的是推文總數,縱軸是各來源前一百個活躍參與者機器人分數的中位數,越高代表機器人活躍的程度越高。每一個圓圈代表不同的消息來源,面積是每篇文章被推文數量的中位數,顏色則代表不同種類的來源:藍色是文章經過事實查核的網站;橘色為諷刺類型的網站;紅色則是內容可信度較低的網站)

除了期待使用者能夠增加媒體素養以外,平台方也可以找出那些興風作浪的機器人予以停權:先制定一些評分標準來判斷一個帳號是不是機器人,比如說發文頻率是否超越群雄高得異常,或是活動頻率跟選舉的過程有所相關等等的特徵,如果確定是機器人,那就將這個帳號移除。從圖二我們可以看到,刪除機器人(綠線)對於減少低可信度內容的流通有所幫助,然而,這個方法也有一些必須面對的問題,例如我們可能會不小心移除到雖然活躍的模式很像是機器人,但其實是真人用戶的帳號,此外,也有可能刪除到幫助傳播可信度高來源的內容的機器人,因此在實行上如何做比較好仍有待研究。

(圖二 刪除特定種類帳號對於低可信度內容流通的影響[4]。
橫軸為刪除的帳號數目,縱軸為網路中剩餘的低可信度內容比例。
藍色、橘色、綠色分別代表依據帳號活躍程度、帳號粉絲數目、機器人指標作為刪除帳號的優先程度)

社群平台為了吸引新進使用者,不會設立太多創建帳號的門檻,讓建立機器人大軍成為可能,而社群平台快速連結人們的特性,讓高度自動化的機器人更能發揮影響力,要完全阻止機器人大量傳播假新聞是個很難達成的目標,因此這個議題需要我們持續的關心與投入。

 

參考資料:

[1]   https://edition.cnn.com/2018/11/26/us/misinformation-dictionary-word-of-the-year-2018-trnd/index.html

[2]  https://spectrum.ieee.org/computing/software/how-political-campaigns-weaponize-social-media-bots

[3]  https://spectrum.ieee.org/computing/software/aihuman-partnerships-tackle-fake-news

[4]  C.Shao, G. L.Ciampaglia, O.Varol, K.Yang, A.Flammini, andF.Menczer, “The spread of low-credibility content by social bots,” Nat. Commun., no. 2018, 2017.

 

加入好友

(Visited 57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