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尋找矛盾最小的人生夾角——專訪張智威

分享至

●12/16「AI 嘉年華」點此報名

採訪、撰文|高英哲

翻開 HTC 健康醫療事業部總經理張智威的學經歷,我們看到的是一張標準的人生勝利組成績單:柏克萊、史丹佛、谷歌、 HTC ,上百篇研究論文,引領時下話題性最高的產業發展。然而再往前追溯到履歷表上通常不會列及的學士前學歷,卻會發現張智威的起步並不華麗,雖然唸的是台灣著名的私立中學,大學卻沒有一如預期地考上頂尖學府。提起中學生活,張智威直言那是一段很不開心,甚至留下了不少心靈創傷的日子。「我家裡很窮,同學家大多很有錢,所以即使交情很好的同學,我都不敢讓他們來我家裡玩,這在心理上是不小的折磨。」張智威也不覺得自己就讀私立名校,有讓他得到什麼優勢,「如果我今天能夠在某些領域稍微有些成果,好老師當年給我的啟發非常重要,但是每個學校都有好老師,也有不好的老師,私立名校並沒有什麼特別。」

張智威的大學聯考沒有考好,落到了私立大學去。他大學前兩年的成績也只是差強人意,時間精力大多投注在從小對文學的興趣上,到哲學系修了不少課,擔任過校刊總編,參加過辯論賽。張智威說也許是覺得自己聯考表現失常,難免有些自負,再加上志不在本科,跟班上同學相處得不是很融洽。這導致升大三開學時,班上上演了一齣離奇的戲碼:同學們在班會建議主動請系上老師多考試,以提振班上讀書風氣,有兩位同學以此為由建議張智威不如轉系,不然為了顧慮他這種「外務繁多」的學生,而不向老師建議增加課業壓力,會妨礙大家求學上進。面對這意外的態勢,張智威的反應是回家想了一下,跟現在是老婆的女朋友說:「那我不如來認真讀書吧!」到了大四,張智威的成績已是全班第一。現在回想起來,張智威反而很感謝這些關心的同學,「整個把我打醒了過來。」

類似戲劇性的轉折,在張智威的人生中不斷出現,它們幾乎都有一個共通點:當下是個不小的打擊與挫折,但是只要他因此決定要做某件事的時候,一定是「 go for perfection」,追求完美,全力以赴。張智威認為他能夠從大學唸工業工程,跨越到電腦科學領域那道不小的鴻溝,以及後來以 36 歲「高齡」拿到史丹佛電機研究所入學許可,在旁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完成博士學位,最重要的就是這股做要做就做到底的意志力。

除了堅持追求完美的精神力以外,張智威認為一個人也必須要有足夠遠景的判斷力(visionary),知道如何因應現實進行轉換。他以自己在博士班做的題目為例,雖然他寫分散式作業系統 (operating systems) 核心的能力很強,但是受限於網路基礎建設在1999年還不到位,這個題目雖然能夠順利讓他取得博士學位,但等於做死了,繼續原來的題目難以拿到終身教職,勢必得轉換跑道。張智威因此在加州大學教書時轉移到機器學習的領域,六年內從助理教授升到正教授(一般需要12年)。因為跟谷歌創辦人同班同學的緣分,後來在谷歌要成立中國研究院時,順勢到這個全新的工作場域,利用谷歌在業界的豐沛資源,進行更寬廣的研究。

後來谷歌在 2012 年裁撤全球研究院,進行組織重整,張智威覺得揮灑的空間受到限制,想要換個位置發展。在各大公司幾乎都爭相邀聘的情況下,他最後選擇落腳 HTC ,除了奇妙的因緣際會,以及家庭因素的考量以外,「足夠遠景的判斷力」再一次發揮了作用。「你的每一個工作,都要能夠讓你學到一些東西,幫助到你下一個工作。」在硬體背景上不是很強的張智威,選擇到 HTC 補強這一塊。

在HTC張智威堅信做人人必須使用的移動服務是前景,而台灣在醫療品質和醫療資訊具有很大的優勢。張智威在2013年起與哈佛大學彭仲康教授合作領軍參加XPRIZE Tricorder 競賽,奠定了團隊在醫療AI深厚的基礎。張智威說到他在谷歌最後那三年,經常受邀擔任國際學術會議主講人;到 HTC 任職的頭幾年,幾乎是乏人問津。「你要很清楚地知道,人家找你是因為你個人很優秀,還是只是因為你在某某公司。」但是這兩年團隊成果開始做出來了,國際學術會議的邀約又開始多了起來,「我在台灣比原來規劃多出來服務的這幾年,絕對沒有浪費掉。」

回顧自己過去各種曲折的上下起伏,張智威認為一個想要掌控自己人生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處理失敗的經驗。「我碰到失敗時不會沮喪,甚至反而會非常高興,因為我把失敗當成是再起的機會。」他說他在史丹佛的指導教授,說過一句非常棒的話:「高品質在長期總會勝出。」 (Quality wins out in the long run.) 但是這句話一般人很難體會,因為一般人大多只追求完成而沒有追求完美(高品質)的熱忱。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想辦法找出那份熱忱,「讓你想做的事跟必須要做的事之間夾角愈小,你的熱忱就會愈高。」張智威自認不是個特別聰明的人,但他一直都很會找到「自由意志」跟「義務」之間,那個能夠激發出最大熱忱的最小夾角,這讓他在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失敗與挫折時,都有源源不絕的能量去克服挑戰。

(Visited 61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