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氣候】失去的村落:災難記憶

分享至

人間氣候的前世今生‧第五講 特稿
鐘聖雄_戶籍遷不遷
高雄縣霧台鄉數個魯凱族部落目前面臨遷村的問題,他們的土地被政府認為不應該再居住。(鐘聖雄/攝影)

八八風災滅村的幾個地點,根據考古研究發現都沒有史前聚落。或許古代的台灣人便已覺得這裡不宜人居,但島上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就會重新住到祖先嘗試失敗之後認為「不該住」的地方

撰文 ∣ 高英哲

  聽中研院史語所的劉益昌老師,娓娓道來考古證據訴說的千年故事,讓我想起科幻文學大師艾西莫夫的名作《夜幕低垂》(Nightfall)。在那個有六個太陽,終年永晝的世界裡,因為天體運行的巧合,每隔兩千零四十九年,就會陷入幾個小時的黑夜,而完全無法想像黑夜降臨的人們,就會因此陷入瘋狂,縱火毀滅文明。

  艾西莫夫虛構的這個世界,之所以無法跳脫文明毀滅的輪迴,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人們無法從錯誤中學到教訓。故事一開始,考古學家意外挖掘出累積長達萬年之久的地層剖面證據,發現這個世界不斷經歷極為規律的全面性毀滅,而其時間點跟毀滅方式,與時下盛傳的末日預言,幾乎全然吻合。然而即使科學與宗教都指出了相同的事實,最終還是無法避免大難降臨,焚燬的沈積層因此又多了一層……。

  我把思緒從奇幻迷離的六陽世界,拉回到劉老師放在投影幕上的照片。那是台灣南部西寮遺址的地層剖面圖,考古學者從地表向下挖了大約兩三公尺,像千層派一般黃白相間、條理分明的沈積層,正在跟觀眾訴說一段輾轉反覆的故事:這裡曾有人煙,然後淹起了大水、人走了,接著人又搬回來住,然後又淹大水、人又走了,然後人又搬回來住,然後又淹大水,然後人終於吃夠了苦頭,走了不再搬回來,直到現在……

  ……在地層剖面的地表上,是一片稻田,旁邊依稀還有產業道路跟人影。人又搬回來住了,等著下一次淹大水,在剖面上層再添個兩筆。艾西莫夫的末日寓言,似乎正在我們這個世界醞釀著,只是規模沒有那麼有戲劇效果罷了。

  雖然劉益昌老師說,考古學不是科學(理由是:考古學有很多地方借助於科學方法,但最後如何解釋,還是因人而異),卻能告訴我們許多事情。比方說宜蘭氣候太潮濕,所以住的人一直都不多;很早就有人居住的澎湖,兩千多年前因為乾旱,突然變得無人居住。從考古出土的挖掘資料,可以了解人類與環境的互動關係,而對於十分倚賴農業存活的人類而言,人類之於環境的關係,有很長一段時間是被動的——人口多了就必須往生活條件較差的生態區遷徙,降霜日超過一百日以上的山坡地養不了農業。

鄒族原村重建2
遷村是個文化問題:今年4/24,阿里山鄉鄒族百人在雨中遊行爭取原鄉重建,不願意遷村。(攝影/鐘聖雄)

家沒有了

  但是這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最近幾百年間有了劇烈的改變。人類反客為主,開始以有意無意的方式,主動改變大自然的風貌。舉例來說,根據考古證據,台灣西南邊的海岸線在過去幾千年來,受到沖積作用所造成的改變,一直都很穩定,但是在這幾百年間,速率卻突然暴增,很可能是因為漢人來台後,大力開發的耕作方式,增強了沖積作用。

  人類恣意改變地貌以造就繁榮,繁榮造就人口的增加,人口增加使得某些人漸漸遷徙到原本不住人的地方。而諷刺的是,正因為過度發展,使得這些原本不宜人居的地區,更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侵襲。劉老師展示了幾張去年八八風災,受災最嚴重地區的空照圖,並在同樣的地圖上,分別標示出受災村落,與考古證據顯示有史前聚落的地點,結果發現幾個「滅村」的地點,根本沒有史前聚落。這意謂著什麼呢?這些地方本來就是不能住人的,幾千年來的祖先都知道不要在那些地方落腳,但現在必然是有了什麼別的原因,或者我們忘記了什麼事情,使得受害的村民住在那裡,也只能以那裡為家。

  或許我們應該要問的是:為什麼前人累世的經驗,無法成為我們這一代的教訓。原住民的海嘯與洪水傳說,就是當時受災所留下的口述記錄,而我們現在不但能夠利用考古證據,一定程度地印證傳說裡的災禍史實,在科學利器加持下,理應能夠比前人更有能力趨吉避凶,轉禍為福。然而從近幾年來的新聞版面看來,理論與實際之間,似乎有著不小的差距。

  劉老師對這問題的看法,簡短而明確:我們既無法回到過去的日子,也不能減少既有的人口來減輕生存壓力,只能夠就這個不太樂觀的現狀,思索人類與環境的共生之道。在《夜幕低垂》裡,流傳後世的末日預言有諸多模糊之處,為神秘主義提供了操弄所需的曖昧空間,然而出土的考古資料,卻能夠為其補上許多確切細節,提醒我們做好準備。我們既不欠神話傳說,也不缺考古資料;若我們想要拯救自己,似乎還需要些別的東西。

?

(作者為英國約克大學經濟學碩士)

For CASE 2010人間氣候系列演講‧風乍起,吹亂人間氣象—氣候變遷在台灣

延伸閱讀:我們的島—西拉雅之夢(關於西寮遺址與平埔文化)、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災區重建訊息、政令探討)

責任編輯:MissZoe
分享到facebook

(Visited 199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5 thoughts on “【人間氣候】失去的村落:災難記憶

  • 2010 年 05 月 21 日 at 22:07:01
    Permalink

    ============本篇文章的回應備份==============

    jtchen 回應:

    每個人一生幾十年,從感覺上來看,長不長、短不短,這是人比人的結果,當然也有人懂得與螻蟻比,或與天地比,引申出來的人生觀也自不同。

    看這麼多人動不動算命改運,為了子女操勞傷神,人文若不能結合理性,就是不斷的重複前人的無知,不願說是錯誤也好,反正每人就是一輩子,螻蟻亦復如是。

    Further more

    最近聽了兩個演講,除了劉益昌教授說考古學不是科學,周成功教授則說生物學截然有異於物理科學(physical science)。前者認為考古是由人解讀,後者是因為生命是囿於時空的歷史現象。

    其實我認為科學也在演化,理性思維與試驗求證的內涵與面向都隨時空的流變而調適,人的闡述也會因知識的增廣而變易,人文與科學縱使仍有距離,其同源共事當屬必然。物質科學與生命科學也是相得益彰。

    MissZoe回應:

    我在劉益昌老師的演講中聽到關於大愛石的事情,感到很驚訝。一查網路資料,發現這些照片:
    http://www.88news.org/?p=2944

    這真的是很大的視覺衝擊…

    Reply
  • 2010 年 05 月 25 日 at 13:05:24
    Permalink

    姓名:蕭民揚 學校:土城市中華中學 電子信箱:f128846500@yahoo.com.tw
    聽了5月15號 風乍起,吹亂人間氣象—氣候變遷在台灣
    我感觸甚多,也學到許多,原來我們所稱的天災 颱風、地震、土石流,是我們的益友三益,為何呢 ? 從去年88水災之後,我了解到,人屬於土地,人屬於自然,人定順天,而非人定勝天,颱風、地震、土石流,告述了我們哪些地放不能住,哪些地方不因該開發,所以幾千年前原住民,為甚麼會往外島移民,不是土地不夠,而是不能住,他們尊重土地,人地不屬於人,因此我從住次講座我了解一件事,我們要尊重大地,保護那些尚未被開發的土地,做好水土保持,雖然現在許多土地已經無法變回以前一樣,但我們必須運用現代科技減少破壞,節能減碳,多種樹以便水土保持,不要再惡化。

    Reply
  • 2010 年 05 月 28 日 at 08:56:07
    Permalink

    民揚
    歡迎你上CASE Press登文,
    要注意錯字,錯字太多,別人會讀不下去,你就白登了。

    Reply
  • 2010 年 06 月 04 日 at 12:50:09
    Permalink

    Miss Zoe,

    我看了你的連結,那些照片應該是合成的喔.... 那個po文的人別有居心

    Reply
    • 2010 年 06 月 04 日 at 16:52:18
      Permalink

      喔,不不,那看起來會有假假的感覺,應該是因為採用黑白照,且可能有稍加後製的關係。

      台灣的電視新聞跟報紙也有報導:http://www.nownews.com/2010/05/11/545-2601699.htm

      那裡有那些字是真的。

      不過最重要的是....我認識拍照的記者啦.....XD 所以我確定他沒有造假。

      Repl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