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以為自學是「自己學」或「爸媽教」嗎?體制外教育正在超進化
撰文|謝宇程
阿包是個瘦瘦的男生,他的年紀是高三,現在他的同學都在學校水深火熱地投入升學的準備。阿包和我約在咖啡店,見到我的時候笑著說:「我之前在這間咖啡店上物理課。」仔細問後,他補充:「有三個同學,和個法國來的老師學物理。」
他的母親是婉琪姊,本身也是一個自學團的主持人,隨著她自己的孩子長大,一路參與和發起體制外的教育實踐。「自學多貴?」「自學的成效如何?」當我她問起關於自學的相關問題;她把我打住:「你所說的『自學』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下,指的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原來,「自學」一路演化,今天仍在超進化中,我們心中的「自學」概念趕上時代了嗎?
●演化一,從重理念到靠網路
在 1990 年代前,「自學」一詞總是用在那些家貧失學,卻無師自通某個技藝才幹的人。現在老一代的長輩,可能還是這樣看待「自學」這個概念。
1994 年之後,社會各方湧現第一波體制外教育的行動。許多發起動機是信仰和理念,例如強調古代經典(四書五經)薰陶,有些強調基督教信仰。森林小學、人文中小學、慈心華德福,無論出於本土,或是從外國引入,都是從理念出發,打造一整套不同於一般體制的教育內容、方法。
但在 2012 年之後,愈來愈多的自學生、共學團體走出體制,並非因為某個特定的信仰理念。許多人是看到網路上提供的工具、資源,發現從網路出發,也可能便捷而有效地學習。他們用網路上的影音資源學語文,他們看可汗學院、均一平台學數理化 — 學生可以依最適合自己的進度學習,聽不懂可以倒帶重複,有興趣就可以快速進階。這樣的教育資源顯然具有相當的優勢。
●演化二,匯集各方資源,不再單打獨鬥
在過去,如果不進入任何的體系或學校,自學與其說是「學生自己學」,實際上會更接近「家長自己教」。這樣子,父母之中至少一位必定要全職照顧孩子的學習,而且他還要在各方面粗通略懂,才比較有把握將孩子引向正軌。
在網路普及之後,自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得以密集聯繫與協作。自學生可以組成小團體一起學習,互相砥礪;家長之間可以分工,有工程背景的教物理與數學,護理背景的可以教健康教育。「阿包的物理課,就是在咖啡店裡,由一個法國來的大叔教,他還自編教材。除了找老師,阿包也自己上網找其他物理的材料來研讀,因為多是英文,還順便練到了外語。」婉琪姊說。
透過臉書社團,或是電子郵件群組,家長可以快速分享傳遞演講、實作活動、野外自然考查計畫。稍加溝通,兩個家長可能帶十幾個孩子學習一整天。某些家長有教學經驗、理論背景,就負責組織和指導家長們排出學習計畫 — 婉琪姊本身就是擔任這個角色。
●演化三,和體制內學校合作而非對抗
在我的刻板印象中,選擇自學,都是因為不適應體制內學校,甚至有理念上的排斥。但實際上,現在很多自學生和家長都沒有狹隘的門戶之見。體制內學校就是所有資源的一部分,可以供學生交叉選用。
例如阿包國中第一學期讀一般國中,第二學期讀全人中學,國二到國三在自學團體(赤皮仔)中學習。「到了高一,他進入台北中正高中讀了一學期,班上成績都能在前三名。高一下學期之後,阿包雖然又開始自學,但有時還是會在放學後去高中打球。有什麼需要學校協助的地方,還是都會找學校老師商量。阿包就讀國小的妹妹也是自學;但會回學校上社會課與藝術課,以及運用學校圖書館中的資源。
阿包自學之後,反而是「更認真主動找尋學習資源」的開始。「我常到台大聽科學方面的演講,而且旁聽台大的物理課程,課外也會和台大學生一起練排球,交了不少朋友。」阿包說,「其實許多人都是很歡迎自學生一起學習的。」
現在,自學和學校並不是水火不容,自學生反而可以在學校內外多種環境、不同資源、各種學習方式之間,靈活主動穿插取用。
●演化四,高教管道日益寬闊
「阿包應該還是要讀大學吧?自學會不會讓他的前路很受限?」我問。
「其實現在為自學生開的路,無論國內國外,都愈來愈多。以國內而言,只要考學測,憑學測分數可以申請幾乎所有的大學科系。清大近年設立『拾穗計畫』這個招生管道,特別針對有特殊興趣專長的學生,依據以過往的多元表現、自主學習經驗作為主要入學資格,甚至不看學測分數。去年招收 20 人,有 3 人是自學生。而 2017 年將招 32 人。」
談到國外的可能性,阿包為了幫家裡省錢,他首先考慮德國的大學 — 德國大學學費很低,幾乎是由政府負擔。「滿幸運的,從今年開始,可以直接拿台灣的學測成績申請德國大學。我從高一就有在學習德文,當時有一學期寄宿在德國同學家裡,去過德國兩次參觀當地大學。」
●演化五,成本或費用降低
許多人都有個認知:自學很貴,要富裕家庭才負擔得起。現在還是這樣嗎?
「首先,自學很貴嗎?這本身就有誤解」婉琪姊說,「其實不是自學貴,而是教育貴。一般公立學校的成本是由政府補貼的,把土地成本、教師薪資(及退休金)都納入計算得話,也是高得驚人。」以台北市為例,106 年中小學生大約 29 萬人,教育總支出約為 527 億。用最粗略的方式平攤,政府每年為每個學生投入的資金超過 18 萬 — 這些部分在未來都不會顯著減少。
「反而,因為網路上有大量優質材料、自學家長之間的資源共享、培訓學生自發承擔責任,也因為和學校及公共資源的接軌,自學的成本在逐年下降。」以婉琪姊所主持的赤皮仔自學團來說,目前每學期收費是六萬多元。「阿包在高中階段的自學,只有跟同學一起組些課,也有一些免費自組的讀書會。其實以政府在高中階段給的補助,幾乎不用多花錢。」
高中階段的自學若經審核通過,政府將會給自學生等同於十二年國教的學費補助:高中類型的是每學期五千元到二萬六千元,高職類型最高到三萬三千元。從方方面面來看,高中自學生對家長的財務負擔並不多。
●自學有沒有天分?
是否會有些人天生缺乏自主性,不適合自學?
婉琪姊認為,「學習的主動性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從小開始培養的。以我的女兒來說,現在小學四年級,也是自學。我不用一直顧著她,只要每一天花 30 分鐘和她討論當天的學習方向,給她一些方法與閱讀的內容,她就自己一整天學得不亦樂乎。」
「關鍵在於不斷地操作、實踐,並且在其中改進自己。像我自學到現在,要為自己定長程的學習計畫,挑選合適的資源,規劃學習方法與進度,逐日檢核、追蹤、自我督促,其實並不容易,我到現在都還在磨練。」阿包告訴我。
似乎自主性是像肌肉,沒有人天生缺乏,但卻需要靠練習達到豐厚、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