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學會」無法創新嗎?那是因為沒思考「存在的意義」

分享至

撰文|謝宇程

難道,只有擅於「唱歌跳舞拍影片、偏遠地區教小孩」的社團,才可能精采嗎?

幾個月前,一個大學邀請我在該校社團經營成果競賽中擔任評審。我發現參與競賽的社團,極高比例的社團是運動、表演、弱勢關懷類的社團。照理來說,為數眾多的「系學會」也是社團,卻只有兩個參與評選,而且意興闌珊,無精打采。

我私下詢問該校同學,這個現象是否有特別的原因,他們回答:「因為我們學校系學會都向系上學生收會費,不太缺經費,系上也都會給辦公室等活動空間,所以沒有太大的動機參與社團成果競賽爭取經費與社辦。而且,系學會的經營,通常是上一屆做什麼,我們就跟著做什麼,也不太可能有什麼大幅度的創新。」

確實,打聽一下,今日大多數系學會還是那幾個老招:迎新(活動或營隊)、聯誼、製做系服、運動球隊、XX之夜(表演)、以及辦畢業旅行。這麼多年以來,好像沒什麼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新。系學會也還是那個樣子 — 由比較活躍的同學參與,但多數學生不見得感受得到系學會帶來的好處。

其實,多年來都沒有創新的事物,很可能就是最值得創新的。系學會就是個例子。

系學會,可以頂半邊天

我幾些年做了不少關於大學運作的研究,發現有許多事情,對學生、對教學品質相當重要,但是多數大學的行政體系太弱,或太消極,這些事都沒人做。其實,這些事需要一些力氣,但並不特別困難。系學會大可以彌補這個空缺。

第一件事就是「系友聯繫」。現在多數大學,在學生畢業後就直接放生,不聞不問,直到發現哪個學生可能賺不少錢,可以回饋捐助學校,才積極聯繫。歐美的許多大學,在學生畢業的五年內,都會積極和他們保持聯繫。目的是希望學生對課程架構提出回饋意見。

許多歐美大學,會邀請畢業莫約五年左右、有一些工作經驗的畢業生返校,請他們提供關於課程與教學的意見:哪些課很有用,哪些課程已經過時。這些學生,他們一來不在校園環境,沒有利害關係,可以最坦誠說出心聲;另外一方面,他們的學習成果又已經在工作中印證。那些有料難修的課,在學時可能抱持「老師教很難真討厭」的負面心情,工作後可能被「還好當時學得深」的正面評價取代。一般來說,畢業五年左右的學生,對於課程架構的建議頗為可靠,值得參考。

這些事情其實非常重要,對在校學生非常有益。許多學校行政架構沒有能力和意願這麼做,系學會其可以接下來,負責和校友聯繫。

空缺,正等待塡補

如果和畢業生群體取得了某程度的聯繫,就可以順水推舟做第二件事:工作經驗分享 — 剛畢業的校友,是與職場接觸最密切的。他們若回到學校,和學弟妹分享他們看到的專業職場,以及該科系的畢業生找工作的心法經驗,會是最有效益的。

這樣的經驗分享可以結合閱讀,例如商業類的雜誌,或商管書籍。尤其是和科系的專業領域相關的產業、企業、名人。邀請畢業生返校帶領討論,同時分享工作經驗,可以讓參與者得到最深的收獲。

和畢業校友的互動可以更進一步:為在校學生爭取實習或見習機會(兩者的不同在於,前者會實際做些事情,後者就只是從旁觀察)。不少歐美大學校方和畢業生保持溝通聯繫,就是為了請畢業生搭橋,提供名額,讓大學生可以到企業實習,或至少見習。台灣多數學校並沒有這麼做,不妨由系學會接手來做。

除了跨出學校的邊界,系學會可以做的第三件事是「跨越科系的舉辦交流活動」。系學會傳統上常會舉辦跨科系的「聯誼」,通常是男學生多的科系,與女學生多的科系一起出遊。這樣的活動,也許有益於學生們發展感情。但同樣是辦跨科系活動,何不往更知性、更深刻方式思考規劃?

如果有個系學會,邀請校內其他的科系,一起舉辦專長分享會、創業想法發表會,或是產業讀書會。說不定除了發展出一些男女朋友關係之外,更碰撞出日後的事業伙伴,豈不有趣?

●老師和學生,都在等待的事

第四件事是主辦教師和學生的溝通平台,針對課程架構及教學方式,蒐集學生/畢業生的建議,提供給教師/系所。

剛才提到,有些歐美大學會在學生畢業大約五年之後,進行課程意見調查,作為「課程架構」改革的依據。在另一方面,歐美不少大學每學期或每學年,會邀請學生和老師針對「教學方式」進行面對面溝通 — 不必等到五年後。例如,教師的課程進度、作業的規劃、評分的依據、教材的選擇…這些都可能成為溝通對話的議題。

如果有常態的溝通,每年教師都可以得到可靠的建議,改善他們的教學方式。但這樣的作法,在台灣目前還不是常態,非常少學校會這樣做。

這也就是系學會可以發揮功能的時候了。如果學校沒有從上而下地推動溝通,系學會可以從學生端發起。至少有一部分的教師會願意聽聽學生給他們的意見。無論比例多少,有做都有幫助。

在系學會中,學商業

以上舉幾個例子,都是系學會「可以做」的創新方向。但系學會的功用,很可能遠不僅這些。

其實,系學會的運作,還是要回歸最基本的問題:「這個組織是為了服務誰?他們需要什麼?什麼對他們有價值?」這些問題,其實是和商業運作的原理是一致的。經營系學會,其實正是一個學習商業思維的機會。

現在,系學會所做的工作,大量是「傳統因素」– 我這麼做,因為上一屆也這麼做,因為每一屆都這麼做。非常少系學會,因為真正考量「價值」與「需求」而規劃該做什麼,或是不做什麼。

其實,返樸歸真,回到系學會存在的目標,就會發現有各種的事可以做 (同時,也有許多事可以不必做)。而會這樣思考的系學會,肯定會有大量創新,而且必然精采!

 

加入好友

(Visited 137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