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13】從求學到治學之路-訪陳士元教授
■踏實,是做事成功的不二法門。年輕的陳士元老師認為機會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過去的耕耘會在未來收獲,好比蓋房子時不知道是哪一塊磚頭在起作用,但如果連一塊磚頭都沒有的話,肯定甚麼都蓋不起來。
撰文|張思遠
攝影|黃道佐
.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自己的
陳士元老師在中學時期理科表現優異,喜歡實作,加上當時台灣的積體電路設計產業如日中天,不管從個人能力、興趣或者是現實環境來考量,都跟電機系不謀而合,於是就順理成章地選擇就讀。到了現在,生活變得多元化,各行各業,五花八門,甚麼才是最好的?要是選錯了怎麼辦?同學在選科系的時候總是百感交集,難以下決心。
對此,老師認為,每個科系都各有千秋,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自己的。可是人生就如同一張空白的地圖,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早早地釐清自己的方向,雖然前路充滿著不確定性,不過正是由自己來譜寫的劇本,人生才會繽紛多彩。所以不論做甚麼決定,都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努力是不會辜負人的,多年後回頭看,即使結果差強人意,也不會毫無意義。因為機會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過去的耕耘會在未來收獲,這就好比蓋房子,你不知道是哪一塊磚頭在起作用,可是如果你連一塊磚頭都沒有的話,就肯定甚麼都蓋不起來,而且專業分工不等同於從此分道揚鑣,科系之間還是有相類似的地方,相互交流,共同發展。
.學者之路
要對電機領域有充分瞭解,取得碩士學位是基本要求。老師在讀碩士期間,漸漸培養出問題意識,熱衷於解決問題,對研究工作懷著滿腔熱誠,相較於到業界工作,他更喜歡教書、誨人不倦,於是選擇了當學者。傑出的研究要經得起時間的驗證,而且少有一蹴而就,對於有志於讀博士、走學術的同學,身為前輩,老師認為需要有耐心以及堅定的意志,同時要有家人朋友以及指導教授的從旁協助,才能夠排除萬難,在晦暗不明的情景中前進;不論做甚麼研究,最終都是為了改善人類生活,所以不管遭遇到甚麼困難或者誘惑,都要保持正直的心,莫忘初衷;此外,天資聰慧,能夠舉一反三,做研究自然得心應手,雖資質平庸,但對研究充滿熱誠,肯下苦功而且百折不撓,也能成為優秀的學者;最後,研究計劃都是透過團隊來開發完成,你總會有帶領團隊進行研發的機會,所以,除了個人的研究能力以外,還需要具備領導的才能,根據成員的個性、才能、研究專長等屬性,分配到適當的位置上,發揮出團隊效能,才能事半功倍。
相信不少人都會嚮往國外的生活,老師當初在考慮要不要出國的問題上也是有過一番掙扎。出門外在,過著離鄉背井的生活,還需要考慮到將來的就業定居問題,另外就是籌措學雜費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台大的教育資源充沛而且師資陣容強盛,在這裡,老師的研究主題可以得到很好地發揮,品質不會比國外的遜色,所以最後選擇在台大讀博士並取得學位。但無可否認的是,國外不一樣的教學思維模式、生活文化上的差異,能夠讓平靜已久的水面激起波瀾,帶來新的啟發,於是老師在擔任教職期間到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增廣見聞之餘也圓了出國深造的夢。對於有志出國深造的同學,老師建議要三思而後行,既然立志要當學者,就要以研究為畢生志業,千萬不要本末倒置,為了出國而出國。沒有人能夠預見未來,斷定成敗得失,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手裡,不管最後做了甚麼決定,都要相信自己的抉擇,勇往直前。
.對莘莘學子的期許與建議
老師擔任教職多年,也曾經當過學生,自然可以理解學生不免有狀態低沉的時候,教學方案不斷地推陳出新,也是為了喚起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但不論是現代還是傳統的教學方式,都是必須讓學生清楚知道他們在幹嘛,對於大學生,要讓他們明白理論涵義以及應用,對於研究生,要讓他們明白到研究的目的和用途,不只是在企業經營,學習研究也要有明確的願景和目標,學生清楚方向,表現自然理想。
資訊爆炸,可是記憶有限,把大腦當倉庫的讀書方式已經不合時宜,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要求,現在我們不會要求把學過的知識牢牢記住,但學生必須能夠做到有效地使用,把學到的知識整理歸類,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提取,這樣即使面對資訊海洋也不會迷失方向,可見知識不存在冷門熱門的區別,只是在於甚麼時候能夠派上用場而已,這個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料,所以要隨時做好準備,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雖然世界一直在變,但勤勉不懈的學習態度是歷經千年而不變,這些學習技巧不僅僅是在電機系,對所有的學生都會終生受用。
最後,不管是求學問還是做研究,我們都在不斷做選擇,科系、研究主題或者出國深造等,常常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越想越糾結,有些人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剛開始會覺得不怎麼樣,一旦走下去卻發現處處是美景,我們缺乏的往往不是思考的能力,而是行動的毅力,很多問題明明百思不得其解,卻在行動的過程中找到答案,做中學,學中做,就是這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