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故事】科學教育實踐家-訪林天送教授

分享至

■林天送老師過去幾十年都在美國華盛頓大學任教,去年才回到臺灣,擔任臺大化學系的客座教授。耳順之年的老師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與科普推廣,今年更出版了《靈機一動 發明家的啟示》一書。

_MG_8101

採訪、攝影|黃筠茜

求學階段的林天送老師在就讀中學期間,因受到當時剛從師大畢業的吳萬看老師充滿熱情的教學方式所啟蒙,開始對科學(尤其是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奠定了良好的科學基礎。他認為,學習科學最重要的是「基本功」,科學研究遵循一套程序步驟,在良好的基礎上一步一步往下作是研究的不二法門。至於談到林老師跨足化學、物理、生物醫學等的原因,則完全是個巧合。最初老師的專業是物理和化學,在華盛頓大學研讀期間,正好有一個生醫團隊需要研究「自由基」的專家,輾轉找到林老師協助,而老師也就這麼誤打誤撞開始接觸生物醫學,從此結下不解之緣。

《靈機一動》的故事
林天送老師整理了三十六篇在《科學發展月刊》發表過的專文,經過不斷地校對與確認完成此書。欲藉由此書喚起青年學子與大眾對科學的興趣和熱忱,鼓勵學生用謹慎和嚴密的態度從事基礎研究。老師表示這些發明家有所成就之時都相當年輕,大部分都在30歲上下,例如愛因斯坦、華生等等,相當的驚天動地。之所以挑選年輕發明家的故事,也是希望給現在的年輕人一些鼓勵,科學發明並不一定得在已有年歲後才能有所成就,其實年輕的活力與創造力更是發明不可或缺的養分。書中林老師最欣賞的是華生與克里克發現螺旋DNA結構的過程。華生與克里克是根據弗蘭克林的X光晶體數據推理出DNA的結構,並於1962年得到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此成就引起這五十年的生物科技大革命,科學家開始得以無限量地複製DNA,開拓了生物科技、基因工程新領域,也才有後來的PCR、基因遺傳、基因疾病等發展,影響相當深遠。

科學教育的夢想
_MG_8104林老師稍微比較了台灣與美國推廣科學教育的差異。在美國,幾乎每一所大學都會設立特殊機構去推動科學教育,相當積極的希望引起學生的興趣。對於這一方面的推廣,臺灣仍有所不足,老師建議可以舉辦更多類似CASE探索基礎科學講座的科普活動或科學營,讓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領域的學生大眾都可以參加。比方說前陣子整個社會都在討論「反核」議題,卻沒有一個演講可以公開地、明確地告訴民眾核能的原理、核子能的設備如何運作、分析核能的安全與否、優缺點等等。老師認為,學科學最重要的就是教導我們如何用所學的知識去判斷現況:「沒有足夠的知識,就無法判斷是非。」

現代人的生活相當便利,科技演變速度更是日趨飛快,但您是否曾想過一兩百年前的人們才剛學會使用電燈呢?發明家的偉大在於看到了別人尚未看到的,在這麼多發明家接踵努力下,人類的文明才一點一點的往前走,造就了今日便捷的世界。未來世界的發展,也需要更多青年學子去傳承與發明下去,學科學的有趣之處也正在於隨時都有創新的可能。《靈機一動 發明家的啟示》不去分析複雜的科學原理,而是用深入淺出的小故事帶領讀者進入主人翁靈光一現的感動中,可讀性相當高,非常推薦讀者們閱讀!

《靈機一動 發明家的啟示》新書發表會資訊 http://case.ntu.edu.tw/blog/?p=17952

 

林天送教授經歷:
美國 Syracuse University 化學碩士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化學博士
哈佛大學化學系博士後研究
華盛頓大學化學學系化學名譽教授 (Professor of Emeritus, 2013)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系教授及中樞神經系統傷害研究中心研究員
曾任美國阿岡國家實驗室特約研究員
荷蘭萊頓大學物理系 客座教授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台灣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員及台大化學系客座教授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 (RIKEN) 客座教授
德國福萊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客座教授
國家衛生研究院邀請擔任教育「自由基與醫學」講員
專業論文: 物理化學、生物醫學論文125篇 http://www.chemistry.wustl.edu/faculty/lin

(Visited 95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