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11】臺灣原鄉論──三種科學探索、一個解答?

分享至

第六講.特稿

■「We need more data than models. Badly!」──趙金勇老師

7c6143d9-41c9-497f-b2fe-48a84bd93776
圖片來源|touch55.tw

撰文|郭冠廷

從「世界」的廣度看人類,打破社會科學研究上地域的限制。臺灣原鄉論,被相信是臺灣送給世界的大禮,更是我們臺灣人重新認識,與定位自己的大好機會。臺灣原住民語言的多樣性非常高,是整個南島語族的發源地!是擁有包含1200種語言,全球最複雜語族的「南島語族」的共同老祖宗!

人類有沒有可能靠「非武力」取代另一個人群?
在地理大發現之前,人類史上就曾有過大規模的遷移史。由考古學家Peter Bellwood和語言學家Robert Blust,提出的「特快車理論」就指出,因為人類在4000到5000多年前,憑藉著「農耕和畜養」的優勢,大規模在「短時間內(約3000年)」由臺灣向外擴散,並取代「狩獵採集」住民的文化,儼然是一場「非武力」的征服行動!

相對的理論,在考古學家John Terrell和體質人類學家Stephen J. Oppenheimer,以Y染色體和Polynesia的住民骨骼和齒型的證據指出,南島語族的起源地,不在臺灣而在印尼的Wallacea和New Guinea。不是「短時間」擴散出去,而是人類在這個區域中,逐漸涵化後才擴張出去!

為什麼夏威夷人特別胖?
當我們在疑惑先人擴張的路徑上,沒有任何島嶼歇腳的時候。金勇老師提醒我們,古代南島語族的航海能力極強!不僅如此,體質上也有特異之處。南島語族前往夏威夷的路途上,航行1000多公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篩選」出容易累積糖分與能量的體質,讓船員可以熬過艱辛的海上生活,抵達遙遠的目的地。基因沒有好壞,時至今日,夏威夷住民對於糖分良好的吸收力,反而造成生活上,以及健康上很大的負擔。

一場科學整合探索
考古研究藉助分子生物學作為武器。 染色體、粒線體DNA(mtDNA)、Y染色體,是考古學家的研究標的物。染色體非重組區的變異,是來自「突變」,因此,基因變異最多樣的人群就代表「最古老」。歷史語言學,是比較語言之間的詞彙、發音、語法,利用隱藏其中的規律,反映出語言間的親緣關係。我們就是從語言學研究發現,所有的南島語,都是從臺灣分出去的!

考古證據,我們從古南島民族遺留的物質,探討起源擴散的關係。並使用「定年」的技術,利用碳十四研究「有機體」,處理6萬到7萬5千年的時間。以及「熱釋光」和「光釋光」,利用任何受過「高熱」的大自然物質,來分析小於50萬年的土壤和岩石。也彌補語言學和分子生物學上,對於「時間」的不確定性。

生物學與基因研究,最混亂、最曖昧!
值得留意的是,三門科學之間的嚴謹度,最弱的不是語言學或考古學,反而是我們誤以為「最科學」的生物學,利用DNA和人類體質上的研究模式,從分析「當代人群」和「擬定人群」切入,並推論出「擬定的古南島民族」。這與直接以「古代遺留物」作為分析對向的考古學,和「南島語族」為推論對象的語言學相比。顯然就嚴謹度而言,生物學反而是最弱的。但無論如何,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素材卻是「最大」,可說是有無限的素材讓我們恣意發揮。

豬與構樹也是研究利器!
Melton在mtDNA的研究結果,支持臺灣南島語原鄉論。可是在男性的Y染色體,卻相反指出與Daic關係密切,東南亞才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Larson則從「不會游泳的『豬』」切入,顯示「東南亞豬」和「華南豬」兩種豬,但這兩種豬都與臺灣無關。Mirabal在2013年的研究,則利用「常染色體短串聯重複序列(STR)」顯示,Daic確實是臺灣南島民族的父祖輩。可是!島嶼東南亞(印尼、菲律賓等)又應源自臺灣無誤。

眾說紛紜,混亂與曖昧論證著不同的演化過程。推究原因應源自于研究學者的「諸多假設」。最重要的前提假設是「 古代基因和現代基因有關係」。因此,科學家直接跳過「假設」,使用馬祖亮島人「古代人的mtDNA」進行分析,是從8000年前就保存下來的古代DNA。基因分析的結果,支持臺灣原鄉論,讓我們十分振奮。

白檀香樹、麵包樹、構樹,都是研究的利器。構樹,與南島語族的文化密切關係,是製作「樹皮布」的主要原料。而且無法獨立移動,無法透過「鳥類」傳播,只能夠仰賴「航海者」傳播。我們相信,構樹的分佈和起源,可以討論人群遷徙。

南島語族起源是語言學問題
就南島語族語言的分支圖譜研擬,語言學家更依照地理區域劃分出三個發展模式。「大洋洲區域」當中,南島語族的先民征途過程是「入無人之地」。「遠大洋洲」在南島民族來到之前,從未曾有人居住過。「臺灣區域」中的起源問題,被語言學的研究肯定。「臺彎住民所講的南島語最為多樣」,「多樣」也確立臺彎「原鄉」的地位。

今天橫掃廣大「島嶼東南亞」的語言,卻不是「古南島語」,而是「馬來語」。在這區域中,究竟是為什麼造成語言的「扁平化」?又透露出哪些文化變遷的訊息?我們以東帝汶為例:島嶼的一半講一模一樣的語言,另一半卻相當多元,操著20、30種語言。推測原因,可能源自于殖民文化,荷蘭人利用政治操作,籠絡特定族群,造成該族群語言成為主要的語言。而東帝汶的另一半,則是因為葡萄牙人疏於管理,方讓多元的語言得以完整保存下來。

--
本文整理自:103/5/24 由趙金勇老師在臺大應力所國際演講廳所主講之「人群與文化溯源-臺灣原鄉論 - 三種科學探索、一個解答?」的演講內容>>現場全程影音
責任編輯:Kerina Huang

(Visited 77 times, 2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