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科技】名畫是怎麼畫成的?3D 造影告訴你

分享至

■美術館裡一幅幅光影鮮明、栩栩如生的畫作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呢?畫家幾百年前是用什麼樣的顏料呢?這些問題也許因為新的技術而有了答案。

sn-paintings
名畫的「內在美」:研究人員利用泵探針顯微鏡 (pump-probe microscopy) 研究普契奧.卡帕納《耶穌被釘十字架》隱藏的結構。(普契奧.卡帕納 (Puccio Capanna)《耶穌被釘十字架》,1330 年,現藏北卡羅萊納州美術館)

編譯|廖容英

觀賞名畫的時候,你有想過這些畫是怎麼完成的嗎?畫中的美麗色彩,其實都是疊上好幾十層顏料的結果,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藝術保護人員復原畫作的時候,需要先挖一塊下來研究顏料的 3D 結構,不過有了尖端科技的協助,以後就可以「無痛」復原名畫囉!

杜克大學 (Duke University) 化學與生醫工程教授華倫 (Warren Warren) 致力於開發人體組織造影的雷射系統。幾年前他在倫敦國立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 參觀了一場關於辨識贗品畫的展覽,靈機一動,開始思考史學家與藝術保護人員運用高科技顯像技術的可能性。他想到泵探針顯微鏡 (pump-probe microscopy),其顯像的原理是以精準調校的雷射光脈衝刺激樣本中的分子,分子隨著脈衝吸收與放出能量時會發出訊號,這個訊號會顯示其中的化學成分。

泵探針顯微鏡非常適合研究生物的色素細胞,那是不是也可以研究顏料呢?華倫的團隊首先拿文藝復興時期配方的顏料做實驗,使用偵測皮膚癌的雷射系統,結果成功辨識了「紅色加藍色」以及「紅色疊上藍色」的 3D 結構差異。他們接著把腦筋動到真正的文藝復興畫作 —— 普契奧.卡帕納 (Puccio Capanna) 1330 年的畫作《耶穌被釘十字架》。他們發現,畫中的聖母與天使們穿的藍色長袍顏色雖然相近,但是顏料的配方卻大不相同:聖母的長袍使用大量的研磨青金石 (lapis lazuli),在當時比黃金還貴,天使的長袍則是由比較便宜的幾種顏料精心疊塗而成。

芝加哥美術館藝術保護專員弗蘭西斯卡.卡薩迪歐 (Francesca Casadio) 與安特衛普大學 (University of Antwerp) 分析化學教授科恩.詹森斯 (Koen Janssens) 都很看好這項技術 (兩人皆未參與研究)。卡薩迪歐認為,泵探針顯微鏡可以找出畫中顏料開始毀損的地方,協助保護人員調整策略。她表示:「藝術保護與博物館就是需要這種技術,確保畫作以最好的方式保存。」不過對於華倫將泵探針顯微鏡用於識別贗品的想法,她則是持保留態度,因為目前還不知道顯微鏡的精準程度是否足以取代歷史學家與鑑定師使用的方法。另外,顯微鏡必須在實驗室內由受過訓練的科學家操作,而且小面積的辨識得花上好幾個小時,博物館需要的是小型、可以自行操作的系統。華倫的回應是:生醫研究人員已經著手縮小泵探針顯微鏡,以科學之眼審視藝術作品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

研究出處:3D Imaging Reveals How Paintings Were Made

譯者:廖容英 科教中心特約寫手,從事科普文章編譯。
責任編輯:Kerina Huang

(Visited 107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