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學】青春不老,百齡世代
編譯|吳宜恬
■到2030年,日本將步入每3人中就有1人是65歲以上的高齡化社會。面對這預期可見的情況,東京大學老年醫學研究所設計並實驗適合高齡社會的社區,讓長者不只能享受生活,還能繼續工作,也有助於日本經濟發展。
高齡社會,已經是各先進國家未來不可避免的趨勢。以長壽國之姿傲視全球的日本更是首當其衝。估計在2015年,65歲以上的高齡族群將佔總人口的25%;2030年更遠超過超高齡社會門檻(60歲以上長者佔總人口比例達20%),佔了30%以上。這代表往後日本大概每三人中就有一位65歲長者。不僅如此,這些老人中還有六成以上會超過75歲,並且其中一半會是所謂的獨居老人,這現象在大城市內尤其明顯。
如何改善公共設施,打造高齡友善社區?如何讓這個不斷擴增的高齡族群,老有所用,發揮「積極生活」(Active Living)的精神揮灑人生?日本「東京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的目標,就是研究與實踐這些迫切議題的解答。
研究高層之一的Akiyama博士,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老年學。多年前,日本老年人口開始急遽攀升,正好給了Akiyama教授一個研究的絕佳機會。於是1987年,Akiyama教授一邊在密西根大學工作,一邊於日本發起「全國老年人口調查」。她從國家戶口檔案裡隨機抽樣5715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家,每三年訪視一次,持續記錄他們的身心健康、經濟狀況、還有社交關係。
25年來不間斷的調查,Akiyama教授得到一項結論:70歲以後,不論男女,自主能力都會漸漸下滑。這項結論讓Akiyama堅信,公共建設應肩負起關鍵性角色,讓老人們的自主能力能持續更久、更長,讓他們在70歲後,還能獨立的生活,甚至繼續從事生產。更重要的是,公共建設還應該讓老人家們能「在地安養」(Age in place) 。高齡者若能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裡老化,就算獨居或身心退化,生活品質也還能有一定保障。Akiyama教授相信以上兩個前提是未來生活型態的設計基礎,也是一個百齡世代的社會藍圖。
至於為什麼公共建設對老齡社會有影響性的存在?
這必須回到日本當前的公共建設情況。過去日本預期人們的平均壽命為60歲左右,公共建設也以這樣的平均年齡為前提去打造。社會期望老人家年屆60後,就退休回家享清福,受兒女們侍奉。於是,在十幾年前,60便被法定為退休年齡,每個人退休後的情況也都差不多。這個社會模式運行了一陣子,沒出什麼差錯。
但2013年的今天,情況已大不相同。多的是人們60歲後仍在工作崗位上奮戰,職場上60歲後的可能性遠遠大於過去。在日本,對年屆65的男性長者來說,未來還有20年的「第二人生」;而女性則是25年。更正確的說,一般日本老人餘生中約有9/10的光陰,是能自主生活,不需要仰賴他人照護的。
還有,人們開始越活越年輕了。舉例來說,比較老人們在1992年和2002年的走路速度,不難發現2002年的75歲長者,走路速度可媲美10年前的64歲中年人。也可以說,現代長者的體能狀況比舊時代同年的老人家整整年輕了11歲之多。
綜合以上論述,服務越來越龐大的老齡族群、考量老人家們越來越長的自主生活時光,都是公共建設的新方針。
實踐
前文提過的「老年學研究所」成立於2009年,附屬於東京大學,近年來各老齡學的議題皆少不了它的參與。它同時是一個跨領域交流的平台,讓不同學科和專業(如醫學、照護、工程、心理、社會學、經濟、法律,甚至教育)能一起合力研究老齡議題。
綜合以上構思,老年學研究所秉著服務老年社會的信念,重新量身打造了許多社區。其中一個大規模的實驗性計畫,便是改造位於千葉縣柏市的豐四季台地域。
豐四季台原本是一個鄰近東京的城郊住宅區,滿布公寓、單戶院落、還有共5000多戶的團地建築群,建築間還不時可見田地。不過現在與千葉縣、都市更新部門合作,期望能把這個老齡人口急遽擴增的區域,改造成適宜高齡者生活的環境。這個量身打造的社區不只有店家、醫療照護機構,還有提供老人家工作的場所。並且,原本老舊的公寓建築,也要慢慢以10到14層樓高的獨居老人專屬公寓取代。
另外,考量到許多獨居老人往往不會自己開伙,而常有營養不良的狀況發生,嚴重的甚至危及整體健康。因此,計畫中也包含打造一個社區食堂,地點則坐落在整個區域正中央。打造社區食堂,除了希望能為老人家供餐外,也希望能吸引學童上下學買點心、上班族路經享用早餐。這樣,社區食堂不只能提供老人家營養充足的餐點,又能讓他們感到舒適、沒有壓力,還能與他人交流。
社區計畫的另一優先考量則是讓老人家有一個工作的地方。在政府發布的一份問卷中,超過八成老人家表示希望退休後還能工作。而且,大部分老人家也的確還有工作的體力。只是日本現有的社會體制,還是傾向看待退休為人生的「遲暮」,不鼓勵長者們在退休後繼續投入各類工作。而根據日本全國老人調查,這種社會壓力更真實反映在長輩們的體能狀況上。許多長者退休後獨居、鮮少與家人鄰居互動,造成體能上的自主能力明顯衰退。由此可見讓老人家繼續工作、不致荒廢的重要性。
要如何實踐讓老人工作的願景呢?
要讓雇用老人能成為長久之計,勢必得讓企業感覺「雇用老人為上上之策,而非權宜之計」或是說,雇用老人是為促進企業發展,而非出於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迄今為止,已經有許多企業(包含經營農業、食材準備、日間托兒、民生等)加入改造豐四季台地區的計畫,開始在公司裡開發適合年長者工作的部門。
值得注意的是,改造計畫特別強調多樣化的工作環境選擇。長輩們可以衡量自身體力及偏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內容跟環境。例如,光是農業部門,就有三種選擇。第一種是重新耕種休耕地;第二種,在室內的「蔬果工廠」工作,以新型態的水耕法栽種如書架般陳列的作物;最後一種,則是坐輪椅者也能參與的空中花園式栽種。
Akiyama教授強調,如果長者們能在新環境從事新的工作,同時保有相當程度的自由,那這些健康老年人一定能無限期的繼續投入生產。
展望
老齡學研究所還參與了另外兩個城市的規劃,分別為福井縣的福井市和岩手縣的大槌町。其中大槌町在幾年前的日本東部大地震中,遭海嘯重創,整個區域都必須重建。但正因如此,打造老年社區被視為考量重點。
老齡學研究所還在2009年創立「老年學產學合作協會」,60餘家來自各行業的企業共襄盛舉,共同發起「迎接2030超高齡社會企業藍圖」,可見企業已開始視超高齡社會為未來企業的轉機。而這些日本經驗也會推廣至其他亞洲國家,因為不久的將來,這些國家也會經歷日本當前的狀況。
根據Akiyama教授的解釋,老年學研究所不僅是東京大學內學者的交流地,更是企業、政府和住民們的合作平台。整合各方對打造新社區的意見,並付諸實現,就是老年學研究所的宗旨。希望透過各界努力,讓未來的高齡者,也就是你我,在2030年能活得更健康而充實。
--
研究出處:Toward Active Living by a Centenarian Generation
責任編輯:Kerina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