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知識》政治考量的犧牲品:印度吉爾的亞洲獅

分享至

■ 印度吉爾獅群的數量曾極為稀少,經過專家十幾年的努力,如今吉爾森林已容納不下,但由於政治考量,牠們遲遲無法移置他處。這會有什麼大風險?

姊妹情:理毛行為能強化社會關係。就如同在非洲的情況,彼此有親緣關係的母獅也構成吉爾森林每個獅群的核心。攝影│烏里‧ 哥爾曼(Uri Golman)

作者│盧克.亨特(Luke Hunter)
譯者│蔡承志

母亞洲獅和牠的一雙小獅子,攝於此亞種唯一的出沒地點:印度西北部一處森林密布的保護區。DNA研究顯示,野生亞洲獅最親近的現生親屬是分布於西非的獅子。

十七年前,我籌組一支代表團,由亞洲獅專家拉瓦‧切拉姆(Ravi Chellam)領軍,從印度前往南非芬達私有保護區(Phinda Private Game Reserve)進行考察,見識了南非運輸大型野生動物的卓越專才。芬達的特長,是讓曾經與人類衝突、以致凋零幾十年的獅群恢復以往的繁盛。

我們來訪之時,科學界所稱的「野地間移置」(wild-wild translocation)技術已經十分純熟,重現南非獅群分布範圍的復元作業,根本已經成為一種例行公事。切拉姆團隊離開時,心中對於該怎樣讓野生獅群返回原鄉已經有了底,這些知識技能將左右他們的成敗─他們的使命,是要重振印度著名的吉爾森林(Gir Forest)獅群,這是非洲境外唯一的獅子族群。

獅群江山接連棄守

如今獅子稱得上是非洲莽原的最佳代表,但其實在南亞地帶,牠們也一度具有同等象徵意義。約兩千年前,牠們的分布範圍延伸遍布大半非洲,並從靠近黑海南岸的現今希臘,穿過中東和阿拉伯半島,還深入印度東北部(參見〈FACTSHEET〉一欄)。然而隨著人類帝國如潮汐起落般興盛衰亡,那片區域的獅子也跟著消逝,再不見蹤跡。

歷來秉持擴張主義的文化全都熱衷狩獵,羅馬、蒙兀兒和英國等最強大帝國也不例外,而像獅子這種大型的危險肉食動物,則是深受他們重視的獎賞。到了十九世紀尾聲,這大型貓類在北非的最後前哨是摩洛哥的亞特拉斯山脈(Atlas Mountains),至於亞洲分布地區則已經縮減至伊朗、伊拉克和印度(也許還有巴基斯坦)的幾處零星地點。當時這片地區的亞種血脈(亞洲獅有別於非洲獅,個頭也稍小)幾乎可以說是危在旦夕。

君王救命

1900年, 僅存的亞洲獅族群只剩區區二十幾隻,吉爾森林收容了牠們。當時這片地區都歸居那加德王侯(Nawab of Junagadh)拉薩. 可汗吉(Rasul Khanji)統治,他是個出名的神射手,曾獵捕豹子,所幸他並沒有欲望想解決牠們更為壯碩的親屬。事實上他嚴格施行限制獵殺吉爾獅子的措施,這道命令後來救了獅群一命。

--
作者/盧克‧亨特
在致力保育大貓的慈善機構潘塞拉(Panthera)擔任總裁,並肩起使命要在日益擁擠的世界拯救大型貓科動物。
詳情參見網頁資料:www.panthera.org。

譯者/蔡承志 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長期從事科普翻譯。

●全文請參見《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第22期(2013年6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任編輯:Nita Hsu

(Visited 90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