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腦特區】我聽「基因、遺傳與造化」演講有心得─第二講(2012/10/13)
部落格留心得,精美好禮送給你 !
光聽演講還不夠!聽完各場演講,您是否有任何心得、想法想要與人分享?其實,書寫的過程本身,就是一連串的資料辨識與思考延伸,不但可以刺激人觸類旁通,提升個人的資訊敏感度,更是最便利的腦力活化鍛鍊。因此,除了專心聽講之外,CASE更鼓勵大家邊聽講邊作筆記。即日起,只要參加「動腦之我聽演講有心得」的活動,就有機會拿到CASE的獨家好禮!
參加辦法:各場演講結束後,科教中心將於中心部落格(CASE PRESS)上刊登主題為「我聽基因、遺傳與造化演講有心得─第n講」的文章,請至少用300字表達您聽講的心得感想,回應於此篇文章下方,並留下您的名字〈可以是筆名或綽號〉與常用的email,以便我們與您聯繫。
參加獎勵:前三位留下心得的人,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將贈送經典馬克杯一個。其他有留下心得的人亦可獲得中心精美小禮乙份!送完為止,行動要快以免向隅喔!
玩弄基因的物質世界
講者:陳沛隆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這個(DNA雙螺旋)構造擁有一些全新的特徵,對生物學來說具有相當的意義。」這句話,可謂是科學史上最出名的低調表述之一。這是1953年《(Nature)》期刊中,華生與克里克其文章中的一句話,也就此開啟了分子生物學大門。
若DNA是撰寫生命的辭彙,如今我們已了解核苷酸便是組成生命現象的字母,稍有一「字」之差便可有截然不同的意涵。在本場演講中,陳醫師除將引領我們一窺染色體的神祕圖譜,更要探索微觀的基因世界,一瞧生命的精密調控和運作,及其如何成就繽紛且形色各異的生命外貌。
--
請於本文下方直接回覆您本次的聽講心得吧!
(Visited 148 times, 1 visits today)
今天去台大應用力學所聽演講,是覺得還可以啦!只是老覺得有人一問到人類的基因數目是不是比較多就比其他物種高等,聽了就很討厭,而且主持人還說問問題的同學這麼害羞是不行的,還說這是XX生存的世界,聽了也很好笑,難道他不知道只要能夠活著站在那的人早就已經通過了自然選擇了,哪有什麼XX生存呀!而且演化論居然說成進化論,我只能說他的分子生物學雖然很好但演化生物學根本哈哈。
比較正經的是今天複習了一堆高中教過的東西,然後學了些新東西,生物的東西有很多無法用公式來定義,一開始講到的遺傳學或許可以用數學算出來,但基因就沒辦法了吧!原來基因真的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難怪我老覺得我不懂什麼是基因,連懂的人都不清楚了,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真的懂呢?而他們講的物種的概念其實是使用麥爾的說法,大概是這樣的吧!那個說法好像叫生物種,個體和個體之間要可以交配而且生下來的個體又要能互相交配。還有一個蠻流行的定義,這不是麥爾的,我不記得是誰提的了,叫親緣種的概念,這是看個體的父母親是什麼物種來決定這個物種是什麼,很抱歉我大概記得的是這樣。
今天提到了很多關於基因、遺傳與分子生物的名詞,其中有些之前聽過,自己也以為對之瞭解透徹,但當教授問一個問題或講述一個概念時,就會頓時啞口無言或腦中毫無頭緒,無法快速理出一個架構,如此和沒學過可說是相差不遠。生物老師總是說生物不是完全用背的學科,以前總不以為然,今天才理解到知道專有名詞與知悉其其背後動機、機制及目標是截然不同的。
我今天的提問很幸運被教授回答到:histone 存在的目的與功用,我回家又另外上網查了一些關於histone的資料,它主要的功能是在細胞分裂時,將分散的DNA包裝收緊至細胞核中。另外有人問到基因層面關於細胞種類與物種的多樣性,雖然現在對於DNA的研究和從前相比進步許多,但值得探究的更多,從DNA一直到蛋白質的過程經過許多修飾、調控,這一連串複雜的生產線令人嘆為觀止,每一個步驟都可以讓同一條DNA產生不同的蛋白質與功能。在完成人類基因體定序後,醫學即邁入了「後基因體時代」,人類越來越能為自己的「前定」把關,這其中衍生出的好壞,絕對值得生技公司與民眾公開討論。
有道是 ─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就千百年來自然作出的演化,似乎可導出這番的道理。但在今日的講座後,或許應重新定位,改為「幸運者生存,不幸運者淘汰」。
集其我對生物的認知,原以所窺見的那道窗口,已是全世界,殊不知窗外仍有藍天,在今日的講座中,我如懵懂的孩子,靜靜的聽、默默地學,聽那教授用其最平易近人的言語,道出字字珠璣的精華。
極其言「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基因,應就是如此的存在,不論是人體DNA及RNA轉錄出的基因密碼,或是exon及intron排列出地完美序列,又或者是藉細菌之手與人體基因完美接軌,大量製造種種利於人體的細胞,如此細膩又萬無一失的程序,都需有如天衣無縫般的技術才可達成,這不禁令人喂嘆生命的蒼穹奧妙,及科學無與倫比的昌明。而從其所展望出的可能性,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基因將可掀開歷史嶄新的一頁,為人類創出更大的福祉。
今天很高興在高中生的段考完後能著熱烈的心去聽演講,今天的主題大部分都是才剛考過的段考範圍,像PCR,轉錄,轉譯,遺傳工程,轉殖技術等等。
可是我有個疑問,就是關於教授說的,肺炎雙球菌有無莢膜與致病力性狀轉型的實驗,教授說是Oswald Avery做的實驗,可是我讀的教科書上是寫Frederick Griffith首次在1928年提出,在1944年Avery才再次重做實驗,並在活的R菌和熱殺死的S菌中分別加入RNA酶,DNA酶,和蛋白質,分析之後的菌落生成,才只證明DNA是性狀轉型的物質,並沒有證明DNA是遺傳物質。這是我回家之後查書的結果,不知道中間是不是有觀念沒有釐清,而據我所知,證實DNA是遺傳物質是直到1952年Hershey和Chase在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和DNA上分別標記進行實驗才得知。
前人所做的實驗,真是讓人心生敬佩,從設計,推理,歸納都令人驚訝,我們對於基因還有太多的未知,真的很令人期待以下的每一場演講都能這麼有趣。
星期六的講座中,我們從微觀的角度、分子生物學的面向追本溯源,探討基因與表現型最直接的關係。由簡而繁步步深入造化的密碼,其中今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講者的幽默以及某些較為專精或先進的關鍵字。
華生一定會和克利克配對,不會和歐巴馬,正說明了DNA各個鹼基對互補的連繫。(這時我和朋友互看並會心一笑)解構了三個密碼子的玄疑後(當然不是我們而是尼倫伯格與柯拉那),去氧核糖核酸分子開始濃縮,纏繞在組蛋白(histone)上。這是另一個使科學家們煞費苦心的地方:纏繞模式與基因表現的關係、甲基化構組的基因體印記。人和人之間約莫差了十萬個鹼基對,在兩萬多的基因中,但非編碼區甚至是胞嘧啶上的修飾卻使得人類的遺傳多樣性更高深莫測。還好我們有桑格定序法與次世代定序法,在亂麻似的染色質之中尋出一線頭緒。其中次世代定序法又稱全基因散彈槍定序法,意即將DNA切成好幾個片斷之後,再全部組合並排列,加上資訊生物學的幫助,比先前的桑格法又快了不少。
基因的奧妙是如此博大精深,在走出了應用力學館後講師的心路歷程仍在我腦中重演:「在高中時我可以很清楚地定義何謂基因,但現在,拿了幾個博士與看過那麼多的case,我卻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