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孩子的教育不能等:暴力傾向始自胎兒時期

分享至

■暴力一直是一大社會問題,目前已知兒童攻擊行為和青少年犯罪很可能導致成年後的暴力行為;研究顯示,預防兒童和青少年產生攻擊傾向,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是辨認出胎幼兒健康風險的因素。

圖片出處:rAi@Flickr

編譯 | 汪芃

      很難想像小嬰兒也會有暴力或破壞傾向,但賓州大學護理學院(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chool of Nursing)最近有份研究指出,暴力的種子似乎早在孩子出生前就埋下了。賓州大學護理助理教授劉江紅(Jianghong Liu)發表在《攻擊性及暴力行為》(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期刊中的論文指出,產前就開始注意胎兒的健康條件,或許便能杜絕孩子未來的暴力傾向。

營養不足暴力上身

      劉江紅博士表示,晚近的研究指出犯罪行為其實和生物因素有關。她提出解釋:「所謂『生物』因素不只有基因方面,還有健康方面,例如營養不足,或是鋁污染,這些都會對生物體造成影響。」

      劉博士的研究著重在產前、產中和產後階段,這些都是兒童神經發育和環境影響的關鍵時期。

      有證據指出,青少年不良及犯罪行為的風險因素其實很早就埋下種子,孩童腦部的發育在前36個月最為關鍵,這點出了早期療育(early intervention,亦稱早期介入)的重要性。

杜絕暴力從孕期照護開始

      劉江紅博士研究發現,關鍵的胎幼兒健康風險因素包括產前和產後的營養狀況、是否遭受鋁污染、母親懷孕期間是否抽煙、母親的憂鬱和壓力程度、生產過程中是否導致併發症、是否有創傷性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以及兒童是否受虐等。暴力一直是一大社會問題,而目前已知兒童攻擊行為和青少年犯罪很可能導致成年後的暴力行為;劉江紅這份研究顯示,要預防兒童和青少年產生攻擊傾向,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是辨認出胎幼兒健康風險因素。

      她說:「暴力行為會影響到社會上每一個人,整個社會為這些暴力行為所付出的代價也會間接衝擊我們的生活。」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所提供的資料,10到34歲的美國人中,兇殺是前三大死因之一;此外,美國的醫療體系每年光是花在國民槍傷和刀傷的醫療支出就高達1,760億美元。

      雖然學界研究兒童反社會及攻擊行為的社會和生物風險因素已有數十年歷史,但幾乎沒有人研究過胎幼兒健康因素所造成的影響。

      劉博士指出:「我們的社會應該投入更多資源來照護胎幼兒的發展──從胎兒時期就要開始,這樣才能把造成暴力傾向的健康風險因素降到最低。導正暴力傾向的工作越早開始進行越好。」

      劉江紅博士也表示,在這方面,護理師在產前照護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她解釋:「女性懷孕時上醫院看診,醫療重點往往是她的身體症狀,醫護人員很少花時間和孕婦進一步討論避免接觸有毒物質、鉛、香煙等的事項,而這些都已經證實會造成生產時的併發症和兒童未來的行為問題。」

      她表示:「護理師可以扮演主動積極的角色,預防暴力行為產生,而不只是事後照顧暴力行為的受害者。在基層醫療和社區民眾健康等方面,護理師都是提供病患教育、教導正確產前和幼兒照護的絕佳人選,例如可協助指引正確的營養觀念和避免接觸環境毒素的方法等。」

--

研究出處:Never Too Soon: Means to Reduce Violence May Start in Utero <Science>

責任編輯:Nita Hsu

(Visited 140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One thought on “【社會科學】孩子的教育不能等:暴力傾向始自胎兒時期

  • 2011 年 09 月 19 日 at 20:22:22
    Permalink

    看似這又再一次地驗證了「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了?

    Repl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