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擁有爛工作不如失業

分享至

找到壞工作,傷身又傷心。

■ 各國政府的就業政策似乎都假定「有工作總比沒工作好」,但澳洲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長達七年的資料指出,這個前提其實有誤:擁有一份爛工作對身心的傷害遠比失業嚴重。

編譯 ∣ 汪芃

  澳洲學者分析國家調查的長期資料,發現爛工作帶給人的壓力比失業更大。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巴特沃斯博士(Peter Butterworth)和研究同仁發現,若一個人的工作錢少事多又沒保障,心理健康分數會比失業的人更低(P<0.05,即兩者統計結果差異顯著)。

  另一方面,比較不令人意外的是,失業者找到好工作後,心理健康分數便會提高。研究團隊已將這份分析結果發表在《職業與環境醫學》(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期刊網站上。

  經濟蕭條會影響工作保障程度和工作品質(job quality,指的是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的優劣,而非勞工本身的表現),而研究人員指出,從全體國民的層級而言,即使是些微的差異都會帶來很大的衝擊。

  這份研究發現,即使工作品質的指標中只有一項是負評,都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

  巴特沃斯和研究同仁在論文中表示:「不好的工作條件有害健康,長期而言,對經濟和社會都有不良影響。」

  各國政府的就業政策似乎都假定「有工作總比沒工作好」,只要國民有工作,整體經濟和個人生活滿意度都會好轉,但這個研究團隊指出,這個前提其實錯了。

  研究人員表示,政府的就業政策若要有正面成果,必須把工作特性也納入考量。

如何評價爛工作

  這份研究採用澳洲「家庭、收入和勞動力」(Household, Income, and Labor Dynamics)年度調查共7年的調查結果,分析具代表性的戶口調查資料。這系列調查共訪問7,155人,第一次在2001年,之後的幾年間追蹤每位受訪者至少2次以上(平均6.2次),這些受訪者中,大部分表示還算滿意自己的工作品質。判斷的標準有四項,一是工作的要求和複雜程度,二是自己掌控工作時程及方法的自由度,三是工作保障程度(飯碗是否穩定),四是薪酬公平程度。

  綜合7年資料,有26.4%的受訪人次擁有最好的工作,也就是上述四大指標都是正面的;另外有30.5%的受訪人次表示他們的工作有一項指標是負面的。

  5.7%的受訪人次擁有最惡劣的工作,也就是最多只有一項正面指標。但這7年間曾經有過最惡劣工作的總人數,共有21.5%。

  在這7年的調查之中,失業的比例只佔全部人次的3%,但共有12.1%的人數在這期間曾失業過。

  整體而言,有工作的人比失業的人擁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工作品質愈好,心理健康程度也愈高。

  這系列調查使用SF-36健康狀況問卷的一個次級量表,可評估受訪者受試前4週的憂鬱及焦慮程度。分析結果顯示,有工作的人心理健康狀況好得多,平均心理健康分數是75.1分;失業的人平均分數是68.5分,而失業且已放棄求職的人平均分數是69.1分。

  研究團隊依據性別、年齡、財務困難度等因素調整了統計數據,發現工作品質最差的受訪者,心理健康分數比失業族群低(P<0.05,即差異顯著),也比失業且放棄求職的族群低得多(P<0.001,即差異十分顯著)。

不如失業

  研究人員排除了受訪者的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即神經質),以及工作品質差、失業、無法勞動等情況下可能面臨的經驗,但如此調整數據後,品質差的工作仍然比失業更危害心理健康。

  研究人員對就業狀態改變所造成的影響進行前瞻性分析(prospective analysis),發現失業的人找到高品質的工作後,心理健康分數平均增加了3.3分,但若找到品質不佳的工作,則比維持失業更慘,心理健康分數平均將下降5.6分,而持續失業的人,心理健康分數平均只微幅下降1分。雖然這樣的差異以統計學的角度來說並不大,但研究團隊指出,在心理健康的量表中,若差別到達4或5分,即代表差異有意義,或有臨床相關意義。

  然而研究團隊也指出,這份研究或許受到選擇偏誤(selection bias)和流失偏誤(attrition bias)的影響,這是所有調查和長期研究無可避免的。

  此外研究團隊也表示,這份研究成果同時受到澳洲社會環境的影響,因為澳洲的社會福利制度十分「發達」,健康保險價格低廉,且擁有良好的失業福利。

  巴特沃斯的研究團隊在論文中點出:「因此或許在社會福利措施較少的國家裡,擁有爛工作的人的心理健康程度還是勝過失業的人。」

  

研究出處:The psychosocial quality of work determines whether employment has benefits for mental health: results from a longitudinal national household panel survey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責任編輯:MissZoe

(Visited 51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5 thoughts on “【社會心理】擁有爛工作不如失業

  • 2011 年 06 月 09 日 at 15:04:32
    Permalink

    其實這問題可能會比研究顯示的還複雜,因為那些擁有所謂的「超爛工作」的人還是沒有因工作條件差而放棄自己的工作,這或許顯示了對這些人而言,對有工作的人而言,不管他們的工作再怎麼地差勁,失業終究是一件令人恐懼的事。所以有可能是找到工作後,這種差勁工作對心理的負面影響才會逐漸顯現。

    找到工作前認為有比沒有好,找到後心理狀態卻因工作而被逐漸侵蝕,而被磨蝕到比失業狀態更差的狀態,但另一方面卻又擔心失業,以致於雖然心理狀態已比失業者還差,卻還是繼續做工作?

    Reply
  • 2011 年 06 月 09 日 at 15:09:10
    Permalink

    或許那些做爛工作的人,剛找到工作時其心理健康度是上升的,但之後卻因工作中不如意的部份,而讓自己的心理健康度下降,降到比失業者糟糕的地步。

    Reply
  • 2011 年 06 月 09 日 at 15:22:49
    Permalink

    如果事實上是找到工作後心靈才受到侵蝕的話,或許社會福利的程度對這項研究成果的影響會比較小。

    Reply
  • 2011 年 06 月 09 日 at 22:23:19
    Permalink

    要不要調查已婚人士的心理健康

    Reply
  • 2011 年 12 月 27 日 at 23:56:27
    Permalink

    突然想到一件事。就是有可能世界各地其實都是這樣,不然日本可能就不會有大量的飛特族和尼特族了(日本的福利似乎不比澳洲好)。

    當然,什麼樣的工作才叫好工作,或許是因人而異的就是(不然就不需要請受訪者自評了?)。

    Repl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