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Lady】探索第五期:有她,科學從此不一樣-女科學家系列講座

分享至

■ 響應國際化學年與居禮夫人獲諾貝爾獎百年,介紹女性科學家的學習歷程與科學之路。

  大家期待的探索講座第五期即將於今年4月23日展開,本期講題橫跨化學、物理、醫學與地球科學,探討同一個值得深思的主題:女性於科學領域的表現。究竟我們應該重視女性在科學界所造成的「不同」,還是強調她們與男性科學家的「相同」之處?當兼顧社會期許時,一位女科學家要付出多少額外的努力,才能在家庭與事業之間求得兼顧,博取屬於自己的出頭天?

  本次探索講座由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院士揭開序幕,並邀集國內極具代表性的女性科學研究者,以不同的觀點分享屬於女科學家的故事。讓我們從化學界的奇蹟之花居禮夫人開始,細細思量百年來女性的科學之路。比起過去,它應該變得更加更少荊棘,更具風華。期盼每一個女孩,都能擁有充分的自由,走上科學之路。

  
活動名稱:《有她,科學從此不一樣-女科學家系列講座》

活動日期:2011年4月23日至6月25日

活動時間:下午兩點至四點(採現場報名制,詳情請見活動專屬網站);首場開幕式為下午一點半開始,請提早入座。

活動地點:台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台灣大學應用力學所國際會議廳

團體報名:
請電(02)3366-2801#116 洽李小姐,或傳真至(02)3366-2805;亦可註明團體報名,E-mail 至此信箱→ jyinlee@ntu.edu.tw?

注意事項:

本活動為現場報名,15人以上團體可預先電話報名,我們將為您保留座位。但若入場時間已過仍未到場,則取消團報。凡自台中以南地區前來聽講的女同學,將特別致贈小禮品以玆鼓勵。

專屬網址:https://case.ntu.edu.tw/SciLady/

■ 各講簡介 ■

日期 主 題 簡 介 講者
4/23 科學的學習、研究與創新-從居禮夫人談起   啊!學子的青春如白駒過隙?

  周遭年輕人經常以新鮮的熱情

  追求安逸的歡樂

  然而在孤獨中她生活著 並不搶眼

  但是幸福盈滿

  在閣樓的小房間中她找到了

  讓她的心無止境地擴展的熱情

  讀居里夫人的詩,任誰都能深深感受到她對生命的態度與探索的熱忱。她是充滿夢想的貧困留學生,是丈夫最佳的研究伴侶,是為戰地醫療奉獻所學的行動家,更是放棄專利權而將研究成果歸於全人類的英雄。當然,她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史上首位獲得兩項諾貝爾獎的得主。

  1986年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先生,便是在高中時受到居禮夫人傳記的感動,矢志成為貢獻人類的科學家。因此我們特別邀請他來介紹他所認識的居禮夫人,談論科學的真諦,同時揭開女性科學家系列講座的序幕。

1986年諾貝爾獎得主 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院士
4/30 中國的居禮夫人,還是世界的吳健雄?   誰是吳健雄?這位科學家姓名看起來陽剛,其實是位女士,而且她在物理學上的成就比男性科學家更加卓越。她曾是胡適的學生,也是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位女性會長,更是以外國科學家身份參加美國極機密的曼哈頓計畫之第一人。

  吳健雄被公認是世界最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之一,有「中國的居禮夫人」之稱,她的成就難以計數,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以極為困難而精密的實驗,證實了「宇稱不守衡」理論。這個結果使楊振寧與李政道成為首兩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然而她卻沒有共同獲獎,讓許多人為她抱屈,社會大眾也因此對她較不熟悉。

  江才健先生於1983年因工作之緣得識吳健雄女士,為了讓大眾真正認識這位物理學家的深遠貢獻,他1989年起費七年多的時間,經過詳實的訪查與細膩的觀察,深刻撰寫出《吳健雄傳》。在本場講座裡,江才健老師將為您生動描述吳健雄女士的個人印象,並重返這位女性物理學家的生命與研究歷程。

《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江才健先生
5/14 結晶學發展史-從小分子到大分子   「我畢生都被化學與結晶體所俘虜。」桃樂絲.哈奇金(Dorothy Hodgkin)教授曾經這樣說。她從小學時在教堂地板上畫馬賽克圖案開始,就與結晶學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她的科研歷程其實就是一部活的結晶學發展史。她的研究讓X光結晶學成為結構分析的重要工具,不只發表了盤尼西林與胰島素的結構,也因為研究出維他命B12的結構,而在196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在她之後,還有兩位女性學者也在X光結晶學領域大放異彩,一位是羅莎琳.法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另一位是伊莎貝拉.卡爾(Isabella Karle)。羅莎琳發現了眾所矚目的DNA雙螺旋之結構,這項研究成果也獲得1962年諾貝爾醫學獎,然而她卻成為得獎者遺珠。而伊莎貝拉所以發展出的X光直接散射技術,更對後世影響深遠,她的丈夫之所以能獲得1985年諾貝爾化學獎,都要歸功她這位幕後英雌。

  在本場的講座裡,我們特別邀請到在結晶學研究領域中極為傑出的兩位女性學者:台大化學系的王瑜教授與清大生命科學系的孫玉珠教授,她們將為大家介紹結晶學由小分子到大分子的發展過程,同時穿插桃樂絲.哈奇金等數位女性科學家不凡的生平,介紹她們對結晶學領域的卓越貢獻。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大學化學系王瑜教授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孫玉珠教授
5/21 肝癌預防從小做起   肝癌可以預防?全球第一位證實「可以疫苗預防肝癌」的研究學者,就是來自台灣的張美惠醫師。你聽過她的故事嗎?

  嬌小的身影、溫暖的笑容,說起自己的工作總是堅定而溫柔,這就是張美惠醫師給人的第一印象。張醫師在兒童肝癌防治方面的努力,讓台灣許多兒童、青少年與年輕人遠離肝炎與肝癌的侵襲,不只證實了「B型肝炎疫苗可以有效預防肝癌」的研究成果,更讓台灣成為肝癌預防的世界典範。張醫師認為性別不影響學習與研究,甚至常常忘記自己是女性的角色。

  然而作為女性,她卻有許多突破:打破傳統成為台大小兒科第一位女性總醫師,之後成為台大首位小兒科女性主任,更擔任臺灣兒科醫學會的首位女性理事長。她同時也擁有和樂的家庭,她的女兒同樣亦投入杏林,從事醫療工作。如果您對這位台灣2010傑出女性科學家的學習成長經歷、研究工作有興趣,切勿錯過本場演講。

2010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 台大醫學院張美惠教授
5/28 有福的人生-凝態科學與我   美國史丹福大學應用物理博士、貝爾實驗室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與台大講座教授,郭瑞年教授三十年的研究路走得既堅定又謙虛。她自認能成為科學家是一件很有福氣的事,因為宇宙的秘密實在太奧妙又太有趣,縱使投入一輩子也找尋不完。許多大自然的變化雖然複雜,然而背後推動的原理卻是如此簡單、規律又和諧,她相信是透過精心且奇妙的設計與安排。

  郭主任的專長是凝態物理,她所研究的領域相當廣泛:從低溫超導到高溫超導,從磁性超晶格到自旋電子學,近年更投入領先全球的奈米電子研究。她與丈夫洪銘輝教授是科學界的神仙眷侶,攜手研發出極具前瞻性的砷化鎵半導體,比現行的矽晶片速度更快、更省電,可望在數年後成為新世代電晶體之主要半導體。

  在此場講座裡,郭主任將回顧她的學思歷程,不只讓你知道女科學家如何在學術與家庭之間遊刃有餘,更可一窺未來電晶體之新半導體究竟為何,了解這項獨步全球的研究成果。

台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郭瑞年教授
6/11 她,預測地球未來--全球氣候變遷的跨領域女科學家Susan Solomon與Inez Fung   前微軟副總裁凌大任(Daniel T. Ling)博士曾經說:「能做跨領域研究,未來將是各實驗室對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能擁有跨領域能力的人,才能成為最頂尖的人才。」無論在產業界或是學術界,跨領域整合都是當今的趨勢,而在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時,更需要跨領域的研究才能處理這個錯綜複雜的問題。

  蘇珊.所羅門(Susan Solomon)是世界頂尖的大氣、化學與物理等跨領域學者,也是全球氣候變遷研究中卓然有成的女科學家。早在25年前她便帶領研究團隊前往南極實地探戡,率先為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破洞成因提出解釋,南極有一條冰河便是以她命名的。她開創性的貢獻,不只促進了全球對暖化問題的重視,更促成了保護臭氧層的《蒙特婁議定書》這個國際協約的簽定。長年持續研究人類活動如何影響地球氣候的她,一生獲獎無數,除了曾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Nation Medal of Science)之外,更因為帶領IPCC研究全球暖化問題,而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共同獲得200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另一位也共同獲得此獎的是馮又嫦(Inez Fung)博士,她也是跨領域的女科學家,無論是數學、大氣動力、衛星遙測、地表觀察、環境數據以及大氣海洋物理學,都有極為強大的整合能力,她之所以能有如此多傑出的成就,都是因為跨越了傳統學科的界限。她最擅長結合各種數據資料模擬出地球的環境變遷情形,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模擬出當今的全球碳循環系統,並找出不穩定的碳儲存與全球暖化加速之間的關係。榮耀無數的她,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並被美國總統歐巴馬選為白宮科學顧問團成員;她亦獲得美國地球物理聯盟的Roger Revelle獎,該獎乃是專為在研究大氣、陸地與海洋如何影響地球氣候上有傑出成就的人士而設。

  台大大氣科學系的林依依教授,乃是台灣少數橫跨大氣、海洋與衛星遙測等三個領域的傑出學者,她所主持的「衛星遙測實驗室」,正是利用衛星遙測來瞭解超級颱風、火山爆發、沙塵暴與海洋之間有何物理及生物地球化學等方面的交互作用。

  此場講座特別邀請她來為大家介紹這兩位跨領域的女科學家,除了瞭解她們如何整合跨領域學科來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問題,同時也回顧她個人在跨領域研究上的種種挑戰與樂趣。

2010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得主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林依依教授
6/18 探索地球奧秘的女人   想像你正在公園裡遊逛。當你在寧靜的草坪上漫步,你知道被綠草覆蓋的地底下,地球正悄悄地向你傳遞它內在的訊息嗎?而當你抬頭仰望天空,你恐怕也沒想到,那一朵朵看來與世無爭的白雲,其實正在秘密醞釀著一場即將掀起驚濤駭浪的風暴。

  地球每年會發生數千個地震,這些有感或無感的震波,都是了解地球內部秘密的訊號。大家曾經以為地球內部是一顆堅硬的核心,直到丹麥女學者英奇.雷曼(Inge Lehmenn)在1936年提出突破性的假設。她在研究1929年紐西蘭大地震的震波後,推測地核應該分成兩個部份:在固態的核心外面,其實還包裹著液態的外核。她的假設很快就被當時頂尖的地震學家所接受,並且在近四十年後獲得證實,而分隔外地核及內地核的交界面,也因而被稱為「雷曼不連續面」。

  而16歲就拿到飛行員執照的瓊安.辛普森(Joanne Simpson),則被稱為「埋首雲端的女科學家」,她也是全世界第一位拿到氣象學博士的女性。當初她對氣象學者羅斯比表示她想研究「雲」時,他的反應是:「對一個女孩子來說,研究雲確實是很棒的題目,因為它不怎麼重要,也沒什麼人對它有興趣。」然而她卻用了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證明了雲對全球氣候其實有極為重要的影響,而她卓越的研究成果,也為大氣科學與熱帶氣候領域帶來極為重要的貢獻。

  本場講座特別邀請到在地震研究方面卓然有成的學者馬國鳳教授,以及橫跨大氣、海洋與衛星遙測三個領域的學者林依依教授,一同來介紹這兩位醉心於探索地球奧秘的女科學家,看她們在深入地心探險、飛向雲端揭密的同時,如何在男女不平等的科學界裡證明自己的價值。

2011年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 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馬國鳳教授
2010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得主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林依依教授
6/25 與女科學家對話   中央研究院去年選出十八位新科院士,在四位當選的女院士中,有三位是女科學家,創下了女性當選人數的最高紀錄。不過,台灣雖然有愈來愈多的女科學家嶄露頭角,是不是就表示科學界在兩性平等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呢?

  其實,性別差異在科學界仍然是一個十分普遍的問題,相對於男性科學家的人多勢眾,女性科學家是一個相當少數的族群。由於科學工作需要長時間的專注與投入,與家人相處時間,更遑論處理家務,因此在婚姻、家庭、工作與傳統價值觀的牽絆之間,女性想選擇科學為終身職志,實非易事。

  在本場講座中,我們特別邀請到被譽為「台灣癌症之母」的彭汪嘉康院士、中研院原分所的周美吟所長,以及台大化學系的王瑜教授來進行對談,同時還請到《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創辦人、淡江大學化學系主任吳嘉麗教授,為這場對擔任引言與主持,深入探討女性在科學界中的難處與優勢。非常歡迎您前來參與講座,不只能與幾位傑出的女科學家現場進行對話,還能更加瞭解女科學家如何發揮才能,啟發更多未來的女科學家。

淡江大學化學系主任 吳嘉麗教授
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周美吟所長
中研院彭汪嘉康院士
台灣大學化學系王瑜教授

主辦單位: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協辦單位: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臺灣大學化學系、《科學人》雜誌

線上直播:國科會科技大觀園

(Visited 6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2 thoughts on “【SciLady】探索第五期:有她,科學從此不一樣-女科學家系列講座

  • 2011 年 03 月 30 日 at 11:29:00
    Permalink

    活動網址出來囉→http://case.ntu.edu.tw/SciLady/
    內有詳細報名辦法,請點進去看~^^

    Reply
    • 2011 年 03 月 31 日 at 22:26:16
      Permalink

      喔喔~終於出來了
      期待很久了XDD

      Repl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