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小孩的友情有時只是假象

分享至

■ 真正的友情難尋,即使在小學生的世界裡亦然。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小學學童有相當高的比例會誤把討厭自己的人看作朋友。

掩飾自己內心的感受,是一種社交技巧。(攝影/張譽鐘)

編譯 ∣ Gerda

  在這冷酷無情的世界,友情可能只是假象。研究指出,有不少比例的小學生會誤判情勢,覺得班上某位同學跟自己是朋友,但其實對方不過是做個樣子罷了。

  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大學的心理學者歐森(James Olsen)說,孩子人際關係失衡的比例高得驚人。他們常常把事實上討厭自己的人當成是朋友。

  歐森等人的報告刊登於今年一月13日的《人際關係》(Personal Relationships)期刊,他發現一所大學附屬的小學裡,三到六年級的小學生有百分之十二出現這類失衡的友情關係。這個數字比起雙方互相討厭的比例更高,後者大概不到百分之十。

  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際關係是雙向的友誼,彼此都承認對方是朋友。至於剩下的那些則包括了其中一個孩子覺得另一個孩子是好朋友或者討厭鬼,但對方不予置評的狀態。

那些受歡迎的人

  研究發現,具侵略性或其他社交問題的國小中高年級學生通常會自我感覺良好以為別人喜歡他們,但事實上是被討厭,這沒什麼好驚訝的。反過來說,逢場作戲的技巧足以騙過別人的那些孩子,通常都滿受歡迎的,也有一堆「真朋友」。

  歐森認為過去的研究不太關注失衡友誼,當提到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變動時,通常只考慮到孩童之間雙向對等的關係,不管是彼此憎恨或者彼此喜愛。

  在這項新的調查中,歐森推測不受喜愛的孩子即使被冷淡拒絕或者徹底忽視,仍然「渴望」或「需要」將那些人緣相對好的同學的友誼。在這種強烈的渴望下,不受歡迎的孩子經常誤認那些社交技巧高的人的普通善意為真正的接納。

評價彼此

  歐森的團隊是這麼做的,讓來自十個班級的219名學童從班級名冊上圈出他們的朋友以及「最不喜歡的人」,並且以六等第制一一評價對其他人的喜愛程度,從「一點都不喜歡」到「非常喜歡」。這些學生都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白人與有色人種約各佔一半。

  孩子們另外個別圈選出班上最尊重別人、跟大家相處得最好的同學,以及那些喜歡強迫別人聽話或在社交場合裹足不前的同學。

  最終研究團隊確認了班上的2,313種人際關係。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情況是,一個孩子標記另一個人為好友或討厭鬼,但對方卻不是這麼想。這些一廂情願的友誼或者敵意,可能反映了對他人的錯誤認知。

  歐森表示,部分結果也顯示了人際關係正在進展的階段,這些人最終會從彼此喜愛或者彼此憎恨走到互相不把對方當一回事,非敵非友的地步。大概有百分之十三的關係符合此一描述。

  過去的研究顯示,三分之二的小學生,即便他的個性富有侵略性或退縮不前,總會擁有至少一個朋友,而且通常不討人喜歡的人會搭配一位比較有社交技巧的朋友。至少馬里蘭大學心理學家魯彬(Kenneth Rubin)的研究顯示如此。歐森認為,這個比例恐怕太高了,裡頭可能有很大一部份是一廂情願的失衡關係。

  如同魯彬所言,真正的問題是,「到底這些友誼裡頭混了些什麼東西,以及它們真的有所裨益、提供扶持且令人開心嗎?」

  

原文出處:Beyond relationship reciprocity: A consideration of varied forms of children's relationshipsPersonal Relationships
(Visited 182 times, 2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