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之間:GPT-2的危險成就

分享至

真假之間:GPT-2的危險成就

撰文/陳儁翰

語言處理模型

只是,可以產生真假難辨的文章,不代表機器已經能夠理解其中的內容。因為一篇文章,甚至單一句子,其中可能涵蓋大量人類早已視為常識,但機器並不理解的預設知識。初期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主要基於邏輯的語義學模型,其假設機器可以利用邏輯,將人類知識建模,並推論出蘊含的其他知識。舉例來說,假設機器今天讀到以下句子:

「如果今天不是周六,小筑就會去健身房。」(S1)

AI必須回答以下問題:

「小筑今天會不會出現在健身房?」

首先,機器得分析句子,從中辨識出時間、人物與地點等資訊,並轉化為邏輯符號。機器還必須知道健身房是一個地點,否則S1也可以改寫為「如果今天不是周六,小筑就會去睡覺。」所以,這類AI的成功取於資料庫的完整度:機器必須擁有龐大的資料庫,且明確定義各筆資料間的邏輯關係,方可進行邏輯推論。此類模型的優點在於可以精準回答需要邏輯判斷的問題,然而一旦遇到內部邏輯關係過於複雜或不明確的語句,便難以釐清其中的邏輯順序。

文字的意義往往取決於它在字裡行間如何被使用,但要讓機器能理解文字前,人類必須把文字轉換成機器能讀懂的表示法,也就是說:人類必須建立各種數學模型,例如把文字轉換成向量表示、對文章進行分類,以及哪些文字在段落中是特別重要的。這些概念都能對應到NLP中一些重要的突破,例如:word embedding、word2vec、 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注意力機制(attention)等。基於語義的深度學習模型,近年來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獲得了許多成就,尤其是機器翻譯與文本生成。

判別真假文章

NLP的發展,造就AI也能夠產生令人真假難辨的文章。這當然有積極的正面用途:比如由人類輸入文章的主要段落,機器則負責補齊一些瑣碎的文字,提高人類生產力;或可自動產生跟某主題相關的文案,提供文字創作者一些靈感。然而,同樣的功能,亦可藉由餵給機器特定的資料,產生例如針對某產品或特定人物的大量正面或負面評價,操縱輿論。幸運的是,防範假新聞和假文章的研究也正持續進行,也有許多方法可以從不同的面向去判斷一篇文章的真假。

以色列理工學院的Benjamin D. Horne與Sibel Adali分析來自如Business Insider等備受信任的新聞媒體,以及社群網站上轉發或小道網站上的文章,結果發現文章標題的結構與用詞,是判斷真假文章一個很重要的依據。例如:假文章傾向在標題中加入更多的動詞,但較少使用停用詞(stop-words,搜尋引擎傾向忽略的字詞,如the、is、at、which、on與一般名詞)。研判因假文章多帶有強烈針對性,目的在吸引特定受眾閱讀。內文上,假文章常重複使用副詞,文章長度也較短、引用較少,與諷刺文章相似。

這類的成果也意外推進了基於文本特徵來判別假文章的AI研究。Horne與Adali基於上述發現開發出的判斷器,取得71%以上的準確度;另外,如加州大學河濱分校Guacho等人,提出根據文章內容與少量標記來辨別假文章,半監督式學習的AI也達到75.43%的準確率,高於一般SVM分類器67.43%的準確率。

 

參考資料

  1. K. Hao, “The technology behind OpenAI’s fiction-writing, fake-news-spewing AI, explained“, MIT Technology Review, 2019.
  2. G. Guacho, S. Abdali, N. Shah and E. Papalexakis, “Semi-supervised Content-based Detection of Misinformation via Tensor Embeddings“, arXiv.org, 2019.
  3. A. Radford, J. Wu, R. Child, D. Luan, D. Amodei and I. Sutskever, “Language Models are Unsupervised Multitask Learners“, cloudfront.net, 2019.
  4. B.D. Horne and S. Adali, “This Just In: Fake News Packs a Lot in Title, Uses Simpler, Repetitive Content in Text Body, More Similar to Satire than Real News“, arXiv.org, 2019.
  5. G. Guacho, S. Abdali, N. Shah and E. Papalexakis, “Semi-supervised Content-based Detection of Misinformation via Tensor Embeddings“, arXiv.org, 2019.

(本文由教育部補助「AI報報─AI科普推廣計畫」執行團隊編譯)

(Visited 43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