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由小見大──專訪孫以瀚博士

分享至

●10/22孫以瀚老師主講:「胚胎發育之身體塑形」點此報名

16-3撰文|呂方雯
攝影|黃道佐

一踏入孫以瀚博士的辦公室,瞥見櫃子上各式果蠅玩具收藏,不禁讓人好奇,在小小果蠅的背後,到底隱含著怎樣有趣的問題等待人們叩問,也讓孫博士的果蠅之旅,一走便是二十幾年?

●遺傳──始終不變的初戀

要知道孫以瀚博士如何走向與果蠅為伍的旅途,便要從他讀新竹高中時說起。高一時的生物老師,透過有趣的實驗,為書中的理論添上一抹生動的色彩,也讓孫博士就此愛上繽紛的遺傳世界。高中畢業時,雖然成績可以選擇眾人欽羨的台大醫學系,但他卻選擇投入植物系的懷抱,成為同學們眼中的「怪咖」。

孫博士的研究之旅從植物出發,也做過老鼠免疫的機制調控,最後才來到果蠅,看似繞了一圈,但其實所有選擇都是和「遺傳」有關。選擇植物系,是因為那是當時大學部能接觸到最多遺傳課程的系所;在博士時研究老鼠的免疫基因,是想了解背後的遺傳機制;而最後選擇果蠅作為往後一輩子的研究主題,除了適合台灣的研究環境外,更是因為果蠅雖然體積小,卻可說是現代遺傳學研究的開端,許許多多從中發現的道理,都能轉而應用在人的身上,也讓我們對基因遺傳、神經科學甚至疾病的了解增進不少。

在現代資訊與知識爆炸的社會裡,生活中的選項太多,多到常讓人害怕如果做出選擇,是否會錯失其他更好的可能。儘管平時廣泛涉獵數學、天文甚至經濟學,孫以瀚博士對遺傳的熱愛卻未曾改變,問起究竟該如何做到,孫博士的回答十分坦然:「碰到一個很喜歡的就選啦,選了後就不再改變。」任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儘管世界無限廣大,但透過與一件事或人深刻的鍵結,便能從中看見世界萬千變化後的奧妙與規律。

●研究──問題與答案的交互探索

而在「遺傳」標籤的背後,眼前的孫以瀚博士,展現的其實是對知識的渴望和世界的好奇。如果高一沒有碰到啟發他的生物老師,喜愛自學和思考問題的他,仍然很可能踏入科學的旅途。

所有科學家都會遇到的「問題」便是想出新的問題,但想出好問題並不容易,做下去後也可能發現與原本的想像不同。這是科學家們不斷面對的挑戰,也是成就感的來源,而要忍受中間失敗的痛苦,孫以瀚博士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先有興趣,才會主動多學多念,而看越多後就會更有興趣,進入正向的循環迴圈。

當然,這段旅途一定免不了遇上許多挫折,但只要一開始的興趣夠強、也逐漸累積了一些好的成果,就能讓人有動力不斷往前邁步。就像剛踏入果蠅研究時,孫博士其實是從嗅覺受器的研究出發,然而,持續努力了好幾年,一直沒辦法看到預期的結果,甚至差點便要失去在中研院的工作,幸好最後意外發現和眼睛發育有關的新問題。對他來說,每天想問題是件愉快的事,甚至連看到期刊上別人發表的漂亮成果,也能讓博士開心不已。

而這樣熱衷學習、研究的孫以瀚博士,卻也曾在幾年前參與行政事務、擔任過國科會副主委。這個選擇乍聽之下十分「怪」,但對孫博士來說,當時選擇進入行政部門,是認為比起在局外盲目批評,倒不如直接了解政策制定者的思考模式與想法,也能增加看事情的角度和見識。更何況,做研究的本質便是找出好問題、再加以解決的過程,雖然面對的從果蠅轉到人,多了更多考量和溝通的過程,但只要仔細觀察,依然可以抓到背後相似的處理邏輯。

無論是對人或是對物,孫博士總能從經驗中抓取學習的養分。談起他成長的歷程,自學便是陪伴他最久的能力之一。在孫博士的學習經驗中,老師多數時候只能在學習過程中加以提點,但要有深刻的體會,便需要利用課餘的時間看多、看廣,不停挑戰過去的結論和標準答案。而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課本之外,更要仔細閱讀研究報告,看優秀的實驗者如何設計細節、如果看到想法彼此矛盾的文章,更能從中訓練分辨對錯、批判思考的能力,而不只是一味相信課本濃縮成一句的標準答案。世界如此之大,不知道的事太多,但透過學習和思考,便能在已知的經驗架構上,慢慢了解、思考更多未知的問題。

也許,你從來不知道,果蠅也有生理時鐘、學習記憶、神經退化、癲癇、肥胖、心臟病,有糖尿病、憂鬱症……,各種各樣透過果蠅來了解人的研究,雖然不完全相同,但都讓我們得以窺見生命的奧妙,雖然複雜萬千,卻又好像有個不變的道理貫穿所有的問題。而做了二十幾年視覺研究的孫以瀚博士,也透過他對事物強烈的好奇心,帶領人們看見世界綺麗的面貌。

●10/22孫以瀚老師主講:「胚胎發育之身體塑形」點此報名

 

加入好友

(Visited 128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