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嘴龍的偽裝保護色
■科學家用雷射成影技術重現鸚鵡嘴龍的真本色,發現牠們有「反蔭蔽」保護色,也就是背部體色較深而腹部體色較淺,能在森林中偽裝隱藏身體,逃避巨型獸腳類恐龍的捕獵。
撰文|黃貞祥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古生物學家Jakob Vinther和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的古生物學家文嘉棋等人,分析了一具發現自中國東北遼寧「熱河生物群」的鸚鵡嘴龍化石。該化石現展示於德國美茵河畔法蘭克福的森肯堡自然博物館。
鸚鵡嘴龍是生活於一億二千萬年前的恐龍,在同一岩層有許多羽毛恐龍已被發現。鸚鵡嘴龍是三角龍近親,體形較細小,特徵是吻骨的特殊結構,有如鳥類的喙狀嘴,屬草食恐龍,其牙齒呈葉子狀,咀嚼時會像剪刀般前後作用,咬住和切斷植物,再利用胃石加以研磨食物。
這具鸚鵡嘴龍化石保存完好,甚至仍然看得到泄殖腔,而且還有死後被擠壓而排出一半的糞便。其外皮組織亦由於土中礦物被鹽礦化而保留在鱗片中。生物學家們用雷射誘導螢光成影技術(Laser-Stimulated Fluorescence,LSF)分析鸚鵡嘴龍的鱗片化石,發現化石殘留的外皮色素顯示鸚鵡嘴龍身體主要呈咖啡色,但不同部位顏色深淺有顯著差別,如背部、胸部體色較深,腹部下方體色則較淺。他們使用CT掃描並用數位技術重建顱骨,以電腦重新模擬鸚鵡嘴龍肌肉的可能安排,並使用稱為有限元分析法(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的工程學方法測試頭骨進食用的咬力。
很多動物及昆蟲以及許多現代的動物,包括鹿和鯊魚,都有類似的「反蔭蔽」保護色,牠們的上側體色較深但下側顏色較淺,從下方逆著淺色往上看去,使牠們在林中或水中較難被發現。鸚鵡嘴龍的反蔭蔽偽裝,跟現今生活在封閉棲息地的動物相似,因此可進一步推論鸚鵡嘴龍是棲息於茂密的森林樹冠下,而非在稀樹草原,這是科學家首次使用這類訊息來推斷一個古老動物的自然棲息地。
原學術論文:Jakob Vinther, Robert Nicholls, Stephan Lautenschlager, Michael Pittman, Thomas G. Kaye, Emily Rayfield, Gerald Mayr, Innes C. Cuthill. 3D Camouflage in an Ornithischian Dinosaur. Current Biology, 2016; DOI: 10.1016/j.cub.2016.06.065
參考資料:
1. University of Bristol. "What dinosaurs' color patterns say about their habitat." ScienceDaily. 16 September 2016.
2. Elsa Panciroli. Scientists reveal most accurate depiction of a dinosaur ever created The Guardian. 14 September 2016.
3. Traci Watson. This Dinosaur Wore Camouflage. National Geographic. 14 September 2016.
--
作者:黃貞祥 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暨生命科學系,